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治理:网络围观现象解读一、当前网络发展的现状中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早在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2.53亿人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进一步达到5.91亿人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1]。根据梅特卡夫特定律可知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价值与互联网的用户数平方成正比[2]。网络具有便捷性、包容性、及时性、突破时空限制等特性其社会影响力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是社会现实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印证又是一种异化。不管网络社会到底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还是“妖魔化”的真实世界网络社会作为客观存在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价值判断、公共议程、政策执行等事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广大网民群体而言在传统的“全能式”政府管理体制下公权力在公共治理与社会管理领域把持着主导性的政治话语权。尽管宪法明确赋予公民的参政议政、社会监督权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权利得不到发挥。一方面公众缺乏强有力的参政议政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权力的强势主导地位公众也没有太多参政议政的机会。但是自网络社会诞生以来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来临后网络社会所能提供的虚拟平台无疑为公民的参政议政、社会监督、制造公共舆论提供了机遇与舞台。在自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是监督员一个微小社会问题在网络世界就能瞬间形成“燎原”之势。网络围观超强的时效性围观效果的“立竿见影”性让网众发现了表达政治诉求的新渠道一群原本无组织的“乌合之众”通过持续高频高密的舆论造势在“意见领袖”的“带领”之下过滤掉“沉默的螺旋”的异见形成“群体极化”之势最终汇聚成一股“话语流”对某一社会现象、社会行为进行口诛笔伐吸引更多社会公众甚至是政府高层的注意力迫使政府迅速做出决策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疾风骤雨”式的政府运作模式确实让公众有种“久旱逢甘霖”的畅快感正如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网络围观的直接效应让公众切实地品尝到了网络围观的胜利果实。但长此以往这必将扰乱正常的法律、司法程序导致法院、XX院等职能机关形同虚设反过来又制约网络监督功能的发挥。同时这也会为一部分趁乱浑水摸鱼的不法分子提供借机造谣滋事、煽动公众舆论、谋取私利的渠道助长这股不正之风。这不仅会扰乱虚拟世界的社会秩序更会破坏现实世界的社会生活。二、网络围观的概念与内涵的界定网络围观是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支撑以网络聚焦与放大功能为技术保障以强大舆论攻势与舆论倒逼为围观手段通过对事件的性质、进展产生实质性影响以最终实现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的现象。“网络围观”彻底颠覆了威权治理体系下精英主导“信息源”与话语权的治理模式。国外学者对“网络围观”颇有研究但研究视角各异。如有些学者将网络围观视为公民在网络社会的政治参与行为是“公民在网络上表达他们的政治态度、信仰和观点”的过程[3]。有些侧重于网络围观的效用。如Krueger认为网络降低了政治参与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4]。也有学者侧重关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