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年产7000万块混凝土免烧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2XX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7000万块混凝土免烧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二O一二年十一月XX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总论1第二章市场分析12第三章建设条件15第四章技术方案17第五章节约与合理利用能源28第六章环境保护29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32第八章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36第九章投资估算38第十章企业财务评价40第十一章结论4343XX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第一章总论一、项目名称及主办单位项目建设名称:年产7000万块混凝土免烧砖项目项目建设单位:XX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点:XX县XX镇XX村二、项目性质和企业现状XX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注册于2012年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主要生产混凝土免烧砖。现拟建2条3500万标砖/年免烧砖生产线生产线采用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的生产方法生产符合环保、建筑要求的混凝土免烧砖。项目所生产免烧砖符合GB/T-2542的标准要求。项目采用水泥、瓜子石、粉煤灰、人工砂、矿渣等工业废弃物作为免烧砖生产原材料积极为XX县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上一个新台阶做出贡献。三、项目背景和必要性1、项目背景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每年排出的各种工业矿废渣3亿多吨其中粉煤灰8000万吨高炉矿渣2000万吨钢渣750万吨有色金属渣500万吨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排放的废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不仅耗费巨额资金占用大量土地并且严重的污染环境危害甚重。因此免烧砖对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逐渐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利用率逐年加大符合国家《发展国民经济规划》中提出的“加强墙体材料革新”的要求符合节能、节地、节材的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也符合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发出的《关于限制毁田烧砖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通知》精神大量吞掉工业废渣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减少污染节能降耗保护耕地造福子孙后代。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指出免烧砖是利废、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也是淘汰“秦砖汉瓦”的换代产品。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国家将会在政策、税收、设计、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免烧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废节能、质量可靠(颗粒级配、强度等级、空隙率、吸水率、冻融实验、放射性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成本低各项指标都达到和超过火烧砖标准。这是项回报率高且极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型墙体材料。素有“秦砖汉瓦”之称的实心粘土砖在我国烧制使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浪费触目惊心。据统计全国共有12万多家砖瓦厂年产标准砖6000多亿块取土143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毁坏土地120万亩年生产耗能6000万吨煤占全国耗能的15%。由此可见对土地、能源、资源严重紧缺的我国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大力推动墙体材料革新的步伐。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联合发文[发改办环境(2004)2450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情况的检查工作。与此同时为了鼓励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替代实心粘土砖支持废弃资源的利用国务院令第82号国发(1992)2号、国发(1992)66号财税字(1994)00l号、财税字(1995)44号、财税(2001)198号等文件规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可享受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30%以上的城市实现“限粘”、50%以上县城实现“禁实”;全国实心粘土砖产量控制在3000亿块标准砖以下新型墙体材料产量所占比重达65%以上建筑应用比例达75%以上;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能耗下降20%。混凝土免烧砖是利用粉煤灰、煤矸石、河沙、山砂、石渣、冶炼渣建筑废料、生活垃圾渣灰和各种尾矿渣等做主要原料根据原料不同可调整最佳科学配方通过先进的工艺设备压制成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新型墙体材料厂项目投资小建设周期短生产技术先进可靠国家政策优惠同时在国家禁止生产使用粘土砖的背景下免烧砖极具市场潜力及投资回报率。因此特别适合原粘土实心砖厂的结构调整更适合于企业及个人投资建厂。为此XXXX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提出本项目建设。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上22%的人口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城乡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墙体材料而传统的建筑材料—烧结实心粘土砖它占地取土与土地资源严重缺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由于人们传统的“秦砖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