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短文两篇弘颓与轼遂藻荇寝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题解]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绘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笔致清新隽永宛如清丽的山水画屏。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南朝·宋〕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作思路探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语句是什么?4、文章的层次如何划分?5、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让我们来欣赏两首“景语”“情语”相结合的诗歌吧!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