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摘要: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把握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思政课教学改革及建设的对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36―03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思想认识方面第一学校层面。许多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到位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的学生只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行。所以思政课与专业课相比无论是在师资还是资金投入等方面均是“天壤之别”。第二教师层面。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课老师认为思政课和任课教师可有可无思政课任何人都可以去上备一次课能讲几年等等。他们在无形中也会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学生是来学专业的政治课上不上都无所谓。第三学生层面。高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成才意识淡薄且学习功利性强认为思政课是空洞的说教和自己所学专业和就业都没有什么关系学了也没什么用上这个课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故就算思政课探讨的是离他们的生活很近的话题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这种由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从上而下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思政课和任课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2.教学实践方面第一教材不匹配。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版本未区分本专科。这些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有较强的理论性、需要大量的课时不能很好地与高职院校相匹配。高职学生虽然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但开设的课程都有理论和实践教学还有实习实训课程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整体内容的教学。第二教学安排不合理。由于高职院校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在理论讲授环节许多高职院校为了保证专业课的课时对思政课课时公开地予以随意压缩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硬是把两年半的思想政治课压缩成只有一年且课时量大大减少。而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又不愿投入经费使思想政治课只能局限于开展课内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思政课开课成为走过场。第三教学方法、模式单调陈旧。思政课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要引起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很难。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思政课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照本宣科且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老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虽有些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等都未进行深入的思考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之间也很少进行互动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课堂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得思政课索然无味。在教学模式上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局限在教室之内忽略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四考核方法欠合理。考核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考核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采用开卷考试二是平时上课的表现三是平时的考勤记录根据三部分得分情况再综合评分。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认真学习教学内容但没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进行考查也反映不出学生应用所学思政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思政课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策1.提高思想认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改革首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新时期下凸显出思政教育意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一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综合型素质的人才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很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迷惑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党风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存在一些消极表现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消极现象的影响而产生政治评价的偏激。2.编写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政教材目前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规定全国所有普通高校本专科大学生思政课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也就是纳入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理论知识水平低下等特点出发组织一批具有多年高职思政课教学经验又有丰富理论功底的学者和专家编写出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政教材。编写教材应注意:一是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二是在坚持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前提下注重实践性与形象性最好在学科上还有针对性。通过教材的改革赋予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以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觉得此门课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今后的做人做事紧密相关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