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对策研究本论文获得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项目资助(课题编号:Z131110000613053)摘要:横向经费是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是高校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横向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本文从探讨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层面入手从管理制度、工作作风、监督、信息化手段、绩效考核等层面给出建议以期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经费预算体系对加强高等院校横向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有所借鉴。关键词:预算管理监督考核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拓宽科研渠道、深化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近些年随高校横向项目科研经费不断攀升如何加强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确保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相较于纵向项目横向项目管理存在着资金使用随意性强审核不规范列支范围超过单位规定标准预算执行与任务进度不匹配预算考核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弊端。基于此探讨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完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横向科研经费有章可查、有理可据不断完善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同时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也要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各项科研管理规定通过文件学习、专家讲座、定期考核等多种形式帮助课题组负责人树立正确的项目预算编写意识掌握基本的财税知识了解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提高其对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科研人员为社会提供科研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在符合学校管理章程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横向科研经费中开支的人员工资、酬金和福利等工资性支出的限定但需据实列支。二、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科研管理从业人员自身管理素质加强内部监管制度。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高校科技系统的主体性成员之一秉持“管理与服务并举、规范与效率并重”的理念和精神强化科研管理人员预算审核、复核意识完善横向科研项目全周期管理对于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义重大。在具体工作中可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承诺机制与信用管理理念。由项目组负责人编制预算书并签署预算执行保证书承诺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严禁挪作他用或随意增改列支;同时协同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审计处、监察处等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和记录。三、加强监督提高对横向科研预算的控制力。抓好预算编写和预算执行两个关键环节做好预算监控工作。通过过程控制严格预算执行环节重点监督有无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的情况严禁挪用、转移、挤占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负责人随意处置等问题发生。同时引入第三方审计对结题项目实行单独结算与预算不符的项目负责人需说明情况并报有关部门登记备查。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整体把控横向科研经费预算。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科研预算控制协助项目组更好控制经费使用突破传统人工管理的种种桎梏。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来源、经费到账信息、外委支出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依据已有的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增加横向科研经费预算模块由项目组负责人进行编写录入科技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该模块自动锁定项目执行所需经费据此报销;需要变更或调整时则由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变更原由、变更条目、变更金额经科研管理部门复核后该板块再度开放。五、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度将经费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中。传统的绩效考核缺乏对科学研究的宽容精神单纯重数量、重效果这势必会导致科研人员只重视科研经费申请而忽视预算管理等诸多不良现象。学校层面应定期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审核、执行、控制和后期监督进行查漏补缺严格把关预算管理工作在业务层面高度重视预算工作根据预算决算状况对课题组或负责人进行表彰和批评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合理规范使用经费。高校横向经费预算管理工作是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只有构建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转变科研人员轻预算、重执行的思想意识加大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科学性、合理性保证承担单位科研活动顺利、有序实施不断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科研事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参考文献】[1]王萍.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措施的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05-108.[2]杨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