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探究摘要:古典诗词因其特殊的美学特质在教学中应当以不同视角诠诗主要包括诗歌文本精神内涵及语言和言语之特质两个方面。从不同视角诠诗不仅易于融入诗歌语境更能给人以言有尽意无穷之感。以不同视角为基点再结合入境、寻象、吟诵、翻译等手段才能真正“以我观物”走进诗词内核。关键词:视角;诠诗;模式一、诠诗的两层视角我们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其目标当然应该是和语文教学的目标相一致的也就是人文性、工具性兼而有之。具体到古诗词上面就是:首先了解有关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在课内训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发展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话语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本质上不外乎两个目标:一是理解学习二就是运用。针对这个客观事实我们可以提出在中学课堂上“诠诗”的两种视角。1.从作者作诗的视角诠诗:侧重诗歌文本的精神内涵这个视角就是从理解学习的目标出发的大意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讲清楚作者作诗之意(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因为但凡诗歌它都是言志抒情的即就是那些唱和应制之作它也是作者通过心思构造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在给学生演示作者作诗过程的时候可以将古诗词的吟诵加进来也就是模拟诗人进行创作时的吟咏这样还是很自然的也可以加进师生互动的课堂表演:吟诗(这时候特别应该注意古典诗词的韵律特质和节奏平仄特质的应用讲解)然后写诗的时候加进书法。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诗都是先用口吟出来的然后吟出味道、兴致正浓的时候提笔挥毫一蹴而就一篇留名后世的诗章就诞生了这样的课堂讲演不仅是激情的而且是融合多种艺术于一体给学生的教化自然不是单纯的文本阐释能够比得上的。愚以为那些单纯把诗歌依据自己或者他人的解释讲出来的老师以及听他讲授课程的学生那是在吃别人咀嚼过的剩饭残羹关于这一点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通过翻译文本和原生态文本的比较已经说得相当明白了。只要老师具备这样的修养和态度这一点应该是不难做到的。2.从读者读诗、学诗、用诗的视角诠诗:侧重语言和言语之特质正如西方当年很流行的“作者已死”之说那样当作者把诗歌作出来之后当他没有明白告诉世人关于这首诗歌的具体情况的时候由于汉语言文字本身在理解上的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可能就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者说林黛玉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相关的诠释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生成的学习然后明白到底如何理解和运用古典诗词就像古人说的“赋诗言志余取所求焉”。这样做的目标是阐释作诗与读诗的区别与距离或者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超时空沟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借以展示古诗的多义性、朦胧性、能指和所指以及古诗经历史洗涤后的文化内涵等。二、鉴赏诗词的四种模式1.入境――移情模式“境”就是古典诗词字里行间所映射出的情感氛围和意境或者说作者当时写诗词之时的情景。由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仅存的白纸黑字而欲入诗歌之境的时候首先就要想办法“造境”造境就是想法营造一种气氛。常用的媒介、手段有音乐、视频、图画、优美的文字阐释等等。2.寻象――尽意模式对于简短的古典诗词来说作者往往是利用一些取材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生活中的“意象”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所以要理解诗词的基本意境就必须首先对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做出正确的理解。通过分析基本“意象”透视作者的表情达意及其所在。比如李白的《苏台览古》作者用“旧苑”“荒台”“新柳”等表达了一种风华不再、残迹斑斑而只剩烟柳依旧的沧桑萧瑟之感。如此等等都是“寻象以尽意”。3.吟诵――体味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吟诵”这一手段体现出它“潜移默化”的价值。简单说就是吟诵时要注意诗词的平仄和韵律在此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自我吟诵中体验诗歌的魅力所在主要是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一般的诗词都可以用这种模式来组织教学但是也不能一味迷信它有时候还要借助于其他手段共同完成对诗词意境的基本把握。4.翻译――创作模式如果通过教学接受者即学生对诗词的基本内涵和情感意境等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优美语言去翻译古诗歌进而也可以选取诗歌中的某一个意境、意象去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见解尝试创作亲自体验。其实教无定法古典诗词的教学往往也可以在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正如一首好的诗词通过吟诵可以达到品其味的目的而通过理性分析则可以实现明其意境的效果。所以本文笔者亦是立足教材以新课标理念为基准就古典诗词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