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古典诗歌言语“拆组”式教学策略研究诗歌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寻找更合适的鉴赏方法。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言语“拆组”式教学策略。一、言语“拆组”式教学策略的三个过程这一教学策略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次组合”“拆分”“第二次组合”。“第一次组合”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诗歌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由于整体感知是一个很抽象而又模糊的说法因而将这个过程具体划分为渐进的三个层面也就是读、想、悟。“拆分”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详细解读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关键语词进行全方面剖析、探源相比传统的、单一的教师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文本细读的过程。“第二次组合”不同于“第一次组合”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是一个文本再创造的过程。二、言语“拆组”式教学策略的原理及具体分析(一)“第一次组合”的原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里的“整体感知”当然也适用于古典诗歌的教学从操作层面讲把这一过程具化为“读”“想”“悟”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在这里专指“吟诵”。“吟诵”和“朗诵”是有本质区别的“朗诵”强调的是声音的清晰与响亮而“吟诵”更注重节奏和韵律。如果说诗歌的节奏决定了诗歌如何停顿那么诗歌的韵律则暗示了读诗时的语调和语气。吟诵一首诗歌犹如打着节拍唱流行歌曲。“想”也就是“沉思”。诗歌首先要读然后就要进入“沉思”的状态。所谓的“沉思”在这里定义为“闭着眼睛默默地想”。苏轼当年评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每一首好诗都可以看做一幅漂亮的画但这幅画需要读者通过想象与意识加工。之所以要“闭着眼睛”是要避免读者想象画面时受眼前事物误导。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试着引导学生“沉思”“沉思”之后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悟”在“读”“想”之后简而言之就是“感悟”。“悟”是对“读”与“想”的一个检验是学生对想象的画面以及对“读”诗之后头脑中的感觉做一个简单的述评。相比“悟”的结果“悟”的过程更为重要。关于“悟”的结果主要是用于和“第二次组合”的成果做对比:差值渐小说明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愈提升反之则说明学生的感悟能力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悟”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的感情受到诗歌魅力陶冶的过程。只要学会了“悟”则说明学生已经走“近”了古典诗歌的殿堂。(二)“拆分”的原理。当学生对一首诗歌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拆分”过程。所谓的“拆分”原本是教师导读、讲读的过程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更应该是一个“文本细读”的过程。这里的“细读”源于欧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对高中古诗教学“文本细读”不应该理解成一个非常程式化的文论概念。根据诗歌的不同特点可选取“细读”的不同侧重点深入研究诗歌的某一点。如有的诗人非常注重“炼字”教师就可以从汉语造字法的角度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字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再把这个字还原到诗歌中去让学生自己从多元的角度体会作者的用意;还有的诗人喜欢用典故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仔细查找资料寻找它的来源与历代的转换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个词语在古代文化传统序列之中的真实含义。(三)“第二次组合”的原理及具体方法。关于“第二次组合”原理的提出源自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的飞跃原理。比照这一原理“第一次组合”可以理解为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诗歌的形式进行整体的把握因而“第一次组合”更多的是从感官层面进行的;“拆分”过程即为对诗歌文本理性认知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已对诗歌文本的结构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第二次组合”便是一个更高的飞跃过程学生在解读完文本之后要回归文本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创造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古典诗歌的含蕴的吸收与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可知人论诗诗话激趣深化诗意;也可转换文体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