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颈椎前路多节段不同椎间融合方式远期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3种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用3种融合方式对160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行前路减压。其中单纯髂骨植骨(A组)双节段32例3节段18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B组)双节段33例3节段19例;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双节段36例3节段22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经过随访A组融合率为83.1%B组融合率为96.7%C组融合率为96.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P0.05)。A组与B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关键词]颈椎;自体骨移植;钛网;内固定器[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a)-055-03颈椎多节段退变导致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节段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方法的选择对远期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性总结了2000年1月~2006年1月应用颈椎前路减压并不同植骨融合方法治疗多节段病变的CSM160例对3种术式的疗效、手术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60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70例年龄35~75岁平均45.5岁病史1~10年平均3.5年经CT/MRI检查示均为多节段椎间盘突出并均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其中C3/4~C4/532例C4/5~C5/639例C5/6~C6/730例C3/4~C4/5~C5/624例C4/5~C5/6~C6/735例。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组(A组)50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组(B组)52例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C组)58例。1.2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全麻下患者仰卧肩部垫高头呈略过伸位。选择右侧颈横切口术中颈椎侧位透视定位。行颈前路减压时A组采用椎间槽式切除法进行;B组在A组基础上加一锁定钢板;C组按常规进行。术后颈围制动3个月常规应用激素、抗生素和神经营养药物等。1.3术后观察1.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17分值疗效评分方法记录入院时及术后随访结果术后改善率的计算公式为:改善率=[(随访得分-术前得分)/(17-术前得分)]×100%。1.3.2融合判断参照术后颈椎前后位、侧位、伸屈位X线片观察获得结果。融合率(根据Wang等[1]提出的判断融合的方法)在X线屈伸侧位片上:①棘突间无异常活动;②植骨块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间无透亮带;③可见通过植骨块两椎体界面的骨小梁生长。融合失败是可看到伸屈颈椎片上有运动或移植物萎缩、透光区。1.3.3颈椎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患者于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每3个月随访1次)用相同条件拍摄颈椎中立位X线侧位片对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进行颈椎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测量。测量方法如下:做C7椎体下缘切线和环椎前后结节的中点连线再分别做两线的垂线。两垂线上方交角为颈椎弯曲角度;测量中间位矢状位上位椎体上缘中点与下位椎体下缘中点的连线。该连线的长度反映拟切除椎体的高度及上下两个椎间盘的高度的总和距离作为椎间高度。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植骨融合方法对术后JOA改善率的影响。2结果2.1临床疗效160例CSM患者经2.2(1~4)年的随访观察疗效见表1、2。表1双节段植骨减压组、钢板固定组、钢板钛网固定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x±s)表2三节段植骨减压组、钢板固定组、钢板钛网固定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x±s)从脊髓功能恢复来看近期疗效3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终访时B、C组JOA评分和改善率均明显优于A组(P0.05)。2.2手术前后和随访的影像学结果2.2.1手术融合节段椎体融合情况160例患者中A组50例118个椎间隙中98个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83.1%无自体骨块的移位和脱落;B组52例123个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