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AthesissubmittedtoXXX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MasterofEngineering浅谈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状及完善第荣海陈坚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概念及其源起民事诉讼调解是指诉讼过程中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并达成协议以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法律根植于文化中它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对特定社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提出的特定要求产生反映”。传统的调解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家思想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导向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人们更多地选择调解来解决纠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解纷机制和解纷文化。儒家思想蔑视并摒弃人的权利但是这种“和为贵”的文化对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和合文化在处理国内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时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民事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原则与制度之一它能够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纠纷修复因诉讼而受损的人际关系使诉讼成为令原、被告都满意的双赢官司。不仅有利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和谐而且也有利于自愿执行因而成为目前我国各地法院运用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众所周知民事调解制度从我国建国起便开始确立是民事司法制度中特有的、行之有效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在我国的民事司法活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一直作为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和民事审判的成功经验而备受赞许。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一大部分是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是法院普遍运用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它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伴随着中国社会法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民事调解制度的一些弊端在其适用过程中也不断显现例如其职能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调解中的妥协让步与制度所追求的平等、权利之间的矛盾以及调解程序中带有强烈职权主义色彩的不可取的部分等。简单的否定未免草率法院调解本身蕴含许多可以被积极利用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因为其存在的一些弊端而因噎废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诉讼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国的民事权益之争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法院调解在当前中国的司法运行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法官主持双方当事人对纠纷的解决达成合意从而使不平衡的具体法律关系得到矫正其良好的作用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扮演着其他诉讼方式无可取代的角色。因此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其存在的一些弊端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这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三、目前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缺陷(一)主体方面首先法官权力过大。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调解人员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及地位上的优势。主持调解的法官同时具有调解与裁判的双重权力。在这种职权或者说心理压力之下自愿性调解就常常演变为在法官主持引导下的强制性调解以至于调解功能过度膨胀而审判功能相对萎缩。至此调解虽然只是审判权的一种运行方式但却严重阻碍了审判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审判权作用于调解也会影响当事人形成自由合意造成当事人对调解的无视认为最后还是得“审判”说了算。与此同时在民事审判实践中许多法官更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到规劝当事人进行调解上来。法官偏爱调解的原因不言而喻:调解比判决更加符合法官的切身利益。我国建立了错案追究制度大部分地区的案件承办法官的职务升降、工资待遇等都与其错案率直接挂钩导致法官在审理案件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错判而产生的风险和压力。为了逃避这种风险法官在审理案件可能就漠视了调解的“自愿”原则会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尽量说服当事人接受调解以达成调解协议。某些法官可能利用当事人对法律的无知对当事人进行诱导甚至威胁只有在不得已时才采取判决方式结案。基于法官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容易导致法官漠视当事人的权利强行调解久调不决这样就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当事人交流不足。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全过程参与、同时在场即“面对面”的调解。当事人可以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说出来供对方考虑。但有的当事人之间矛盾较大在一起会产生对立情绪“吵架”、“触角”等等反而不利于调解。实践中针对这种情况法官有时会分别做当事人的工作在其中穿梭斡旋而双方当事人并不见面。这种“背靠背”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省去了不少麻烦但在某些程度上也导致了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