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鉴赏诗歌语言的一个子考点。相比较另外几个子考点“炼字”“文眼”和“诗眼”而言语言风格要显得复杂一些。通常来讲在解答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试题的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并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语言风格的类型、语言风格的命题形式。1.了解语言风格试题的类型特征。诗歌的语言风格简称诗风.是诗人的个性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集中体现是诗人在自我的创作实践之中逐渐形成的艺术特色。从诗风渊源的角度来看整体上说可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从诗人独特的个性角度来看主要有八大类别分别为平实、瑰丽、清新、豪迈、明快、含蓄、淡雅和沉郁。下面列举部分诗人的语言风格:白居易的平实易懂(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温庭筠的瑰丽香艳(宝函钿雀金沉香关上吴山碧)陶渊明的朴素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豪迈飘逸(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牧的明快爽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李商隐的含蓄晦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王维的诗画淡雅(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杜甫的沉郁顿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诗人的语言风格是指在特定时期或者特定阶段诗人所秉承的一种创作风格但并不等于说这种风格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李清照的诗风早年清新明快晚年却缠绵沉郁。了解常见语言风格的意义有两点。第一是在遇到熟悉作者的作品时.能够比较容易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第二是在解答相应的试题过程中有切入点。2.明确语言风格试题的命题形式。结合近些年高考真题有关于诗歌语言风格的命题形式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类:(1)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请谈谈本诗的语言艺术。(4)这首诗有“××”的语言风格在某句中或者整首诗中是怎样体现的?整体来看在命题的过程中命题人会使用一些关键性提示语言比如“语言风格”“特点”“具体体现”等所以判定语言风格的命题形式还是比较容易的。二、答题方法解答诗歌语言风格的问题往往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有见解、有分析地进行鉴赏。1.从特殊字词切入推敲语言风格。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直接体现在诗歌中的字词句上。那么推敲字词句应当从哪些方面人手呢?(1)从字词的功能着手。通常来说每个诗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习惯使用的一类词语通过这些字词我们可以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首诗中出现了比如“空”“新”“明”“清”等形容词共同营造出了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给读者以纯净、淡雅之感。这便体现出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最为常见的词语是构建其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支撑。(2)从字词的色彩味道着手。字词的色彩是指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字词所体现出来的褒贬、雅俗等意义。字词的味道是指个别字词在诗歌中所具有的固定特征。可以说字词的色彩和味道构建了诗歌的整体风格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把握了字词的色彩味道便把握住了整首诗歌的语言风格。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中“萧萧”一词带有明显的“悲凉”味道而“独”又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整首诗几乎以“白话”的形式来表述通俗易懂也直接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风格。(3)从字词的韵律音节着手。作品的韵律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观表达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研究韵律同样可以品味出作者的语言风格。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使用不但增强了韵律感同样制造出了一种清冷悲凉的气氛展现出了凄切哀伤的语言风格。2.从表现手法人手感知语言风格。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往往要使用表现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最常出现。比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水是眼渡横山是眉峰聚”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肃穆。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让读者宛若目睹了瀑布的恢弘气势一股豪迈飘逸之风自然从字里行间飘散出来。3.从典型意象人手品读语言风格。意象承载了作者浓郁的情感所以在对意象的选取上作者往往是有选择性的。这里所说的“有选择性”是选择与作者自身的写作风格相关的典型意象。比如王维笔下的“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