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遗弃或逃逸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了遗弃、逃逸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由原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但这一规定过于笼统和概括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遗弃、逃逸动物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进行分析重新详细认定了责任的承担主体并对八十二条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了完善。[关键词]遗弃或逃逸动物;致人损害;侵权责任一、遗弃、逃逸动物致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从民法上侵权责任的一般理论来看动物致人损害的构成要件为:须是饲养的动物;须有动物的加害行为;须有损害的发生;动物的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须存在因果关系。对于遗弃、逃逸动物除了满足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外还包括两个要件:须为遗弃或逃逸的动物、须在遗弃或逃逸期间致害。“遗弃”包括抛弃和遗失。对于被抛弃的动物可以视为原饲养人或管理人放弃了对动物的所有权而遗失的动物则认为是原管理人或饲养人暂时丧失了对动物的占有所有权仍属于原主人。“逃逸”是指饲养人或管理人非基于本意而丧失对动物的占有。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有新的占有人重新占有动物的情形一般认为动物的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仍属于原所有人或管理人。遗弃或逃逸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确定还具有时间的特定性。这一损害必须发生在动物逃逸或被遗弃期间如果遗弃或逃逸的状态消失则责任主体的确定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二、遗弃、逃逸动物致害的责任主体动物逃逸或者是被遗弃的情况也就是动物与其管理人或饲养人的占有相脱离的情况。按照危险责任的控制理论来说在所饲养的动物与其管理人或者饲养人相脱离的情况下危险责任分配的确定分为两种情形:基于管理人或者饲养人真实意思的脱离和非基于管理人或者饲养人真实意思的脱离。(一)动物基于管理人或饲养人真实意思的脱离情形所谓动物基于管理人或饲养人真实意思的脱离情形就是指管理人或饲养人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使所管理或饲养动物离开原管理人或饲养人的管理或控制的情形。这种情形主要就是原饲养人或管理人对动物的抛弃。动物的管理人或饲养人抛弃所饲养的动物表面上使得动物成为了无主物但实际上使动物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从而导致其在此期间对他人造成损害究其根本是由于原管理人或饲养人的抛弃行为所致应当由原饲养人或占有人承担侵权责任。另外如果是将带病的所饲养动物抛弃那么抛弃行为属于无效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一种直接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仍需要承担责任。如果被原占有人抛弃的动物之后又重新被人占有在发生损害结果时责任主体应当如何确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即直接由新占有人承担实际并不然。判断新的占有人是否应当成为责任主体主要是判断新的占有人是否利用动物实际的享受动物之利益如果新的占有人事实上支配动物为自己的利益使用动物即满足了动物致害责任主体的两个要素就应承担动物致人损害的责任;如果新的占有人占有流浪动物是出于为他人管理动物的目的并不使用动物以享受动物之利益也就是法律上的无因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动物的新占有人承担过错责任动物的原所有人或占有人承担严格责任。(二)动物不是基于管理人或饲养人真实意思而脱离的情形动物不是基于管理人或饲养人意思而脱离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因侵权行为而非法占有他人管理或饲养的动物。这里所指的侵权行为主要是通过抢夺或者盗窃等手段夺得他人管理或饲养的动物的情形。对于非法占有人(比如偷盗的人)能否成为动物的管理人或饲养人理论上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侵权责任法上的动物管理人或者饲养人是指以合法的根据管理或者饲养动物的人。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为非法占有但是由于其实际占有或管理动物那么其就能够成为动物的管理人或者饲养人其理论依据是“谁能控制危险谁能受益谁就应承担责任”。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动物致害责任主体应具备的两个要素皆是从事实层面来说的窃得动物之人在法律上虽是无权占有人但是其直接控制动物享有动物之利益是符合动物致害责任主体的要素的因此被盗动物致害时应由窃得动物致人承担责任。2、自行脱离原管理人或者饲养人的动物。这种情况下依据被管理或饲养的动物是否已被其他人控制的情况分为两种情形:存在新占有人的情况上文已详细罗列下面主要来分析不存在新占有人的情况:如果是一般的家禽、家畜或家养动物等逃脱后成为流浪或者无主动物的原管理人或饲养人仍应承担责任。如果是驯养的野生动物回复到野生状态下伤人的因为驯养的野生动物回归自然后已经重新成为野生动物动物的原管理人或饲养人就不需要承担责任而应当按照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规则来处理但是该动物逃逸后原管理人或饲养人仍然负有设置或公告警告标志的义务如果未尽到此类义务还是不能免责。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