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道教哲学论文:当代初道教哲学综述作者:张新国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明代哲学史和明代道教哲学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从义理述谓的形式上来讲张宇初道教哲学立足于明初中期中国哲学传统经典的全体深入三教哲学理论的内核通过创造性的批判重构和哲学诠释寻索和开拓道教哲学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从学理内容上讲张宇初哲学传承老庄、特别是老子的虚无和无为思想。正如卿希泰先生所论:“张宇初的修道思想是以他的‘天人一致’的宇宙观为基础的。他以老子的虚无思想为核心结合了儒家的有关论述从宇宙观的意义阐述了‘天人一致’的万物生成理论。”[3]值得注意的是上文卿希泰先生所提到的张宇初这一取得重大成就的“阐述”工作在义理架构上值得今天的学者进行深入挖掘。这对于我们从理论内部考量张宇初道教哲学的思想序列及其指导下的宗教实践意义重大。简言之无论从其义理述谓的模式还是哲学思想的内容上来讲张宇初道教哲学思想的特质名之为张宇初哲学诠释学都是恰当和富有研究意义的。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思想解析对张宇初哲学诠释学思想进行解析有必要首先把张宇初哲学诠释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勘定这将构成解析工作的牢固基础。而张宇初哲学诠释学思想范例解析从“理解”维度看张宇初哲学诠释学运思径路、从“诠释”维度看张宇初哲学诠释学意义旨趣以及从“实践”维度看张宇初哲学诠释学理论结构将构成解析的主体部分。(一)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概念基础张宇初哲学诠释学这一概念首先是对张宇初道教哲学的概念回溯和认肯。张宇初哲学诠释学这一提法并非牵强附会现代哲学诠释学和带有研究的随意性原因在于:无论从哲学义理表现方式上还是从其道教哲学义理蕴含上讲张宇初道教哲学都自觉注重通过对自身立足于其中的文化传统资源进行文化定位和生命体贴而不是仅仅将传统哲学作为生命外在的研究对象。而这与其作为“集领袖与学者于一身的道教天师”[4]主张和身体力行道教向善修行的宗教实践的逻辑一脉相承。在处理儒释道三教义理之间的关系上张宇初没有过多囿于义理宗旨之间的差异和矛盾而是将传统经典作为一个有机结构的整体与自身立足其中的哲学境遇相比较从主体的历史性和存在性两个视域营建新的哲学论域。正如本体论诠释学的建构者海德格尔所说的“我们本身向来所是的存在者在存在论上是最远的”[5]355。在张宇初道教哲学中“我们本身向来所是的存在者”指向静时态中时代性的道教研究者这些研究者在明初中期主要有学院式理论研究的人以及隐入民间的宗教实践的人。而此处的“存在论”是主体的存在境遇但这个主体不是上述具体的个人而是明初中期哲学思潮前沿的实践意识主体。这个实践意识主体不可能脱离具体的人而独立存在但是却有不受具体主体有限性的制约。因为归根结底在实践意识主体看来“传统按其本质就是保存尽管在历史的一切变迁中它一直是积极活动的。但是保存是一种理性活动当然也是这样一种难以觉察的不显眼的理性活动”[6]398-399。这可以用来表现张宇初对于经典的态度而无疑张宇初可以充当明初中期道教哲学意识主体的代言人。(二)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思想范例解析正如张学智在阐述明代道教哲学时所说:“中唐以后经宋元到明代长时间的互相浸润儒释道早已在共同的文化背景里混合生长。”[1]662只是这种“混合生长”有其内在的逻辑解构次第。无论从道教学术化进路还是从道教民间化进路来讲三教哲学思想融合发展在明初中期道教哲学这两个维度表现都很明显。在此文化背景下在张宇初诸多著作文本中撷取既能反映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思想特质又能从中透射到明代初中期道教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的文本是一件极其重要而且具有难度的事。1.从“理解”维度看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运思径路在现代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理解、诠释(或曰解释或释义)和实践(或曰应用)不表现为历时态的先后关系而是理解、解释与实践从时空上来讲始终处于共时态的。理解一经发生诠释和实践就已作为尚未发用于外的思想和行为包含其中。之所以作这三层之分来考察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是出于文本和语言分析的需要以求从分析到综合最终还原张宇初道教哲学诠释学的精神全貌。知人须论世考察一个人的哲学思想不能撇开其时代环境和人生阅历。张宇初在自述其求学问道的经历时说:“余年未冠知嗜学有志先儒君子之言凡诗书六艺之文悉尝记诵之。甫长自撰于文章家未之尽究凡通都大邑以学行著于时谓之先生长者又从之游。于是经史子氏之书逮老释之文皮置日众然后会其指归反身而诚乃知皆备于我也。于道德性命之说自孔孟而下周程张邵朱吕焉;文辞篇章之有左氏而下班马韩柳欧苏焉。越周程诸子而言学则不足谓之学;违班马诸儒而言文则不足谓之文。是以非载道之文虽工不取焉。”(《岘泉集》卷五《书室铭•有序》)从哲学诠释学之“理解”维度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张宇初对三教传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