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跨文化身份建构研究摘要:个人或社会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通过与他人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应用交际适应理论(CAT)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影响自己的语言使用以及副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者通过聚合离散或保持的策略来与其他人交际。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身份建构问题。关键词:跨文化;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37-02一、介绍人们的身份认同包括个人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与别人的交际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建构的。个人身份涉及自己与别人不同方面的看法而社会身份涉及自己期待与所处社会的主流圈子所共有的看法(Gudykunst&Kim1997)。如果所处社会的主流圈子的价值观是受国家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影响那么个人在不同文化族群的人际交往中就会受此影响个人在不同文化族群的人际交往中也许会更加大胆地强调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AbramsO’Connor&Giles2002:228)。个人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是通过在自己的文化族群的人际交往中不断形成和建构的(AbramsO’Connor&Giles2002)。而在异国跨文化的情况下个人独特的种族文化身份更会明显(Gudykunst&Kim1997)如果他们故意想与别的族群保持区别他们就会采取大胆的措施强调自己独特的族群身份。某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在与本族群的人员的交流互动和自己族群的文化身份意识中形成的因此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AbramsO’Connor&Giles2002)。在跨文化的语境情况下独特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就会变得更加明显特别是当少数人具有同样的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在跨文化或跨族群的交际接触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想要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他们就会采取离散的交际策略(AbramsO’Connor&Giles2002)。然而在跨文化或跨族群的交际接触中也可能出现不同文化和族群之间对外来族群的更加包容、接纳和愿意容纳。当这个情况发生时这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身份认同就会失去它原来的意义和固定性而新出现的身份认同是受一个或多个文化的影响(AbramsO’Connor&Giles2002)。二、文化认同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感知和解释的不同方式看待跨文化接触和互动。陈和Starosta(1998:33)解释“认知是一个过程我们通过选择、分类和解释内部和外部刺激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看法”。因此从个人的角度对于相同的刺激会形成不同于另一个人的独特的解释。另一个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是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不仅极大地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他们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方式。因此价值观影响身份的交流(Chen&Starosta1998)。当人们在族群间接触时当人们认识到肯定的社会身份人们可能以积极评价的沟通和行为的方式来对待族群内的人以负面评价的沟通和行为的方式来对待族群外的人(Gudykunst&Kim1997)。三、跨文化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理论(TheCAT)认为跨文化交际者的身份将会影响自己的语言使用以及副语言和非言语行为目的是为了“实现所期望的社交距离水平(levelofsocialdistance)”(AbramsO’Connor&Giles2002:229)。跨文化交际一般分为三个策略:聚合convergence离散divergence或保持maintena-nce的策略。聚合convergence策略是适应的过程变得更类似于他人离散divergence策略是用来强调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差异而保持maintenance的策略被定义为保持原水平不顾对方的交际行为(AbramsO’Connor&Giles2002)。聚合convergence策略可以用来确保相互理解显得更加喜欢或显示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认同(GalloisOgay&Giles2005)。提高相似和认同度可以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交流伙伴的言语行为(如暂停、长度)非言语行为(例如微笑、手势)之间的相互影响(GalloisGilesJonesCargileandOta1995)表达相似的意见可以通过相互喜欢微笑彼此凝视表示一致意见来实现的。使用非言语行为例如喜欢微笑凝视和模仿的手势来增强相似和一致性。在言语行为方面他们常常用表示一致和安慰的“是的也是”等标记表示。跨文化交际者虽然不是非常强烈地表达自己的信念在跨文化交际时会采用聚合策略的行为如微笑、点头、凝视着别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