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小学口语交际课中的问题及对策口语交际课是新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而设置的新课型。怎样上好口语交际课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通过初步实践我对口语交际课中碰到的四个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提高了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率。一、“偏离预定目标”的对策。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的。可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把握不住话题偏离目标的现象。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先请同学表演了小松不小心打碎花瓶的片断然后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松打碎花瓶以后你该怎么做呢?有的认真地出主意说:“把打碎的花瓶藏起来。”有的说:“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这时有个同学马上说:“没钱怎么办?”“先问叔叔借一点以后再还给他。”“可以和卖花瓶的阿姨商量一下先把花瓶拿回家等爸爸忘了这件事再问爸爸要钱还给阿姨。”眼看学生把讨论的目标转移到了帮小松借钱的问题上这显然是偏离了交际的预定目标。于是我转换了角色说:“如果我是小松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爸爸你们看我这样做好吗?”“好!我们应该如实地告诉爸爸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学生纷纷回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转变了角色进入了交际情境就可以自然地引导、调控交际过程使学生及时回到预定的目标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二、“参与面不广”的对策。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往往是少数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而多数学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这种学生参与面不广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交际过程中通过及时、灵活的调控与指导来解决。我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丰富互动形式。丰富互动形式是扩大参与面提高训练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互动形式主要有同桌互动、好友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小组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有些小组互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很低。所以在进行小组互动时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样是小组互动如果教师有意进行优生和学困生搭配取得的效果往往比前后四人小组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要好得多。2、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教学《未来的桥》时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里介绍自己设计的桥还要评一评谁设计的桥最好。这样人人都有交际的具体任务人人都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去。三、“口语表达不清”的对策。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等情况可以在学生说完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1、加强示范规范语言。当学生口语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过程中逐步规范他们的口语。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让学生就小松打碎花瓶后告诉爸爸却被爸爸打了一顿进行设身处地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不对的。如果他打了我对我的身体不好。”我说:“把后面改为‘对我的身体会造成伤害’就更清楚了。”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不应该打我。如果打我我就不说了。”我说:“改为‘如果打我下次犯了错误就不再主动承认了更好’请你这样再说一说好吗?”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当场就把话说清楚了。所以后面学生劝说爸爸时他们都注意到怎样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口语交际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样就改变了那种抽象的指导。2、以生助说引导表达。对口语交际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我常常采用以生助说的方式引导他们把话清楚。教学《该怎么做》时学生讨论爸爸该不该打我有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应该的。”老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想说但又不知该怎么说。这时我叫一个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帮助他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应该的。因为他打我是为了教育我让我下次不要再犯错误。”我问:“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他点头说是。“好那么你就照这样再说一遍好吗?”这样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学生铺设一条思维的通道让学生顺着思维通道去思考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请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帮助同学逐步把话说清楚。四、“交际技能弱”的对策。在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口语训练而轻交际指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训练目标提出“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要求我们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口语交际时的情感、态度和文明用语等交际技能的指导与训练。1、指导方法明确要求。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交际双方在谈话时表情要自然、放松不东张西望不伸舌头不做鬼脸始终保持专注的神情和入神的姿态。(2)产生感情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