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及其现实意蕴今天研究先秦儒学中的主体人格思想弘扬主体性伦理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提出了基于仁道的主体人格即君子人格思想他认为这是我们常人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境界和人格标准。孔子还提出了高于君子人格的圣人思想他认为这要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所以对其论述不多。他的弟子曾参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主体人格思想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的圣德人格思想把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标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孟子则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并以人性本善理论为支点进一步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使圣人成为人人可以企及的主体人格追求。先秦儒家提出的主体人格思想其现实意蕴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真正的道德自觉去实现自我的同时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孔子以仁学为基础的主体人格思想孔子生活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春秋末年作为先秦儒学的创始人他一生游学列国致力于“行仁义复周礼”把实现“仁”德、恢复周礼作为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超乎前代最主要的贡献是把作为“礼”的内核“仁”确立为人生修养的理想境界和标准并实践“仁”道而用之于他人、用之于社会救世救人以此建立道德挺立的主体人格。在孔子那里“仁”作为修己完美的理想境界和标准包括各种善德。孔子非常重视周礼强调孝悌是人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德。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孔子的弟子有若体会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论语》还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这就是说一个具备“仁”的人要有五种品德:保持恭敬和尊严就不会遭到侮辱;待人宽厚可以团结更多的人;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勤敏就会有功绩;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克己复礼”也是“仁”的一个基本内容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就是说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均符合礼。总之“仁”统摄了一切善德。“孔子以‘仁’为根本‘仁’是诸德之帅他认为自己所负的‘天命’就是教人为仁”。[1]孔子认为一个人在自身修养上均符合“仁”的道德规范还只是做到了“仁者安仁”能够独善其身。这远远不够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有体有用体用一贯。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在他看来所谓“仁之方”即修“仁”的方法是“能取近譬”也就是“推己及人”把“仁道”从内推到外从“修己”达到爱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立立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在仁学思想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他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均可达到的主体人格即君子人格标准。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先后出现达一百多次。那么要做到怎样才能符合君子的人格标准呢?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拒。”在他看来君子之道有三个: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仁”的理想境界他的内心会无比宽厚、包容可以不纠缠于小的个人得失故仁者不忧;一个有仁德修养并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心灵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在面对财富、情欲和名誉的引诱时能够保持内心坦然、宁静而不迷惑故知者不惑;君子以“天行健”激励自己具有勇往直前的力量无所畏惧。除次之外孔子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还要知天命不知天命无法成为君子。那么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指的是什么呢?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而君子则更看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种对大道的信仰和追求这个大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天命。孔子还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所谓“下学”即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即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不怨天。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1]孔子一生就是按照这一标准去切身实践并完成了这一标准的他在总结自己的人生轨迹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在“仁”之上还有一个“圣”德境界。所谓“圣”德就是能够“博施于众而能济众”(《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