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析结构抗震与减震加固方法的应用【摘要】结构抗震是建筑物加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建筑物抗震减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建筑物抗震减震相关的标准越越来越高但仍然有大量的建筑物原有抗震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进行抗震和减震加固。建筑物的结构抗震加固并非是针对架构中某一部件进行局部加固而是需要对建筑物结构进行整体抗震性能加强。文章主要分析了结构抗震与减震加固方法的应用以供参考。【关键词】抗震加固;减震加固引言结构抗震与减震加固是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进行检测、评估、补修以及加固改造过程的一个总称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具体的方法然后结合实例分析了具体的应用。一、结构抗震和减震加固的方法1、增强构建加固法增强构建加固法是在无法使用增设构件加固时使以及用的方法即对建筑物原有的构件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改善其延性进而达到提高其抗震性能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主要分为外粘型钢加固、粘贴钢板加固、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等方法。在需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物截面承载以及抗震性能的刚劲混凝土梁柱等建筑物构件加固时使用外粘型钢加固法比较合适。这种加固方法主要是利用灌浆或者焊接等方式用型钢将构件的四边或者两个角从外部包裹住让型钢和建筑物原有构件一起承担荷载以及地震应力作用以对建筑物原有构件进行约束来提高其承载和变形能力。这种加固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施工简单、工作量小建筑物的截面尺寸变换小自重变化小但承载力得到明显提高且建筑物的整体构件刚度和延性也得到了改善。钢筋混凝土受弯、偏心受压和受拉使用粘贴钢板加固法比较合适这种加固法主要是将利用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在混凝土结构表面之上这种方法会让应力同时作用于钢板和混凝土构件达到提高建筑物承载性能的目的。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加固方式简单、迅速对建筑的外形等方面的影响不大。2、砌体加固方法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加固时应当保持对原有结构不产生新的损坏的情况下进行再者就是对结构的整体性要有一定的提高。要达到以上的效果方法一可以给房屋增加相应的圈梁和构造柱这种加固方法使得房屋的整体性得到一个很大的改善。方法二在墙体中进行注浆这样可以使各层墙体之间可靠连接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对于注浆的材料要根据砌体的结构来进行选择。3、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方法一是外部粘钢加固法这种方法现在被施工单位广泛使用因为这种方法主要的特点就是耗时短。方法二可以用性能较高的粘结剂将碳纤维粘在墙体的表面处使两者可以相互结合起来这样做同样可以有效的提供构件的承载力。因为碳纤维在性能上比较稳定这种复合材料具有非常高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轻质高强所以这种碳纤维就被普遍的运用于防震加固工程上。方法三是用和原来结构一样的材料。以此增加构件的截面面积来进行加固这种加固方法可以有效的让构件的性能得以提高。4、隔震减震加固法隔震减震加固法主要是将隔震技术加入到抗震加固之中利用隔震层将地震产生的应力均集中到隔震层之上减小地震能量由下向上的传递进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架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隔震减震加固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加固效果优秀不影响建筑物的功能。但也存在工程建设核对维护步骤繁杂的缺点。耗能减震加固是在建筑物某些原有构件上增设耗能阻尼减震装置以此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起到抗震作用。这是一种新的抗震技术也是一条新的抗震途径以增加结构能量达到抗震作用并非以改变建筑结构的刚度和延性进行结构加固。据相关研究表明这种抗震方式相交于传统的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地震反应测量减小了50%左右其减震体系构建成本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减少了8%左右具可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二、建筑结构抗震与减震加固应用分析按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分析及影响因素以某建筑工程为例分析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该工程位于市中心位置临近交通道路地基占地面积9969m2建筑南侧、东侧是一处投运的轻轨站增加了该工程抗震设计的压力。该工程地上22层办公楼房高度97.60m周围包括5层裙房层高3.97m主楼设有3层地下室部分有4层、1层的地下室用于停车、存储设备地下室面积96298m2。该工程抗展级别为:主楼丙类裙房乙类、烈度7度。1、抗震结构选型该工程抗震结构选择不仅要规避地震风险还要降低工程项目对周围轻轨交通的干扰。该建筑的主体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地下室局部选用了嵌固端用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该建筑项目中涉及到了大跨度施工容易影响抗震设计的效果建筑框架梁中使用了预应力筋优化建筑结构的体系。为了降低建筑自重推进钢结构的使用重点改进框架部分符合建筑抗震结构选型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