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6243352A(43)申请公布日2016.12.21(21)申请号201610613025.8(22)申请日2016.07.29(71)申请人苏州大学地址21512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72)发明人李红坤袁伟李永舫(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代理人陶海锋孙周强(51)Int.Cl.C08G73/08(2006.01)C08L79/06(2006.01)G01N21/64(2006.01)C07D249/06(2006.01)权利要求书3页说明书11页附图5页(54)发明名称一种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苯丙炔酸二元酯单体与二元有机叠氮单体为原料,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聚合反应得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本发明公开的反应原料易得,聚合反应过程中无副产物生成,符合原子经济性;该聚合反应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及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可方便的引入多种功能性基团;该聚合反应没有用到金属催化剂,可消除催化剂残留对聚合物材料生物学和光电性能的影响。本发明制备的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较高的热稳定性、可降解性及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在光学塑料、生物医用材料、荧光检测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CN106243352ACN106243352A权利要求书1/3页1.一种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具有式Ⅰ所示的结构:式Ⅰ其中,n为2~200的整数;R选自1~20中的任意一种基团,R'选自1~4、21~28中的任意一种基团:所述1~28的基团结构式如下:2CN106243352A权利要求书2/3页其中,m为1~18的整数。2.权利要求1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苯丙炔酸二元酯单体与二元有机叠氮单体为原料,在极性非质子溶剂中,聚合反应得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反应在氮气气氛中进行;所述极性非质子溶剂包括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亚砜、六甲基磷酰胺或N-甲基吡咯烷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苯丙炔酸和二元酚或者二元醇为原料,在氮气中,通过酯化反应制备苯丙炔酸二元酯类化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在二氯甲烷溶剂或二氯甲烷与四氢呋喃的混合溶剂中进行;所述酯化反应温度为0℃~室温,时间为12~36小时;所述酯化反应在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4-二甲氨基吡啶、对甲苯磺酸存在下进行。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苯丙炔酸二元酯单体和二元叠氮单体加入极性非质子溶剂溶解,配制成单体浓度为0.2~0.8mol/L的混合液,于100~200℃聚合反应1~36小时得到聚合物溶液,再经后处理得到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苯丙炔酸二元酯单体和二元叠氮单体的摩尔比为1:1;所述单体浓度为0.4~0.6mol/L;所述聚合反应温度为120~150℃,时间为4~24小时。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处理为聚合3CN106243352A权利要求书3/3页物溶液经氯仿稀释后,滴入正己烷中,沉淀得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9.权利要求1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在制备高折光指数的光学塑料、生物医用材料或者荧光传感器中的应用。10.权利要求1所述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在检测多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中的应用。4CN106243352A说明书1/11页一种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苯基三唑甲酸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背景技术[0002]开发新型单体和聚合反应对于高分子合成化学及聚合物功能材料的制备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大多数的聚合反应都是从有机小分子反应发展而来的。炔类化合物与有机叠氮化合物在加热条件下生成1,2,3-三唑化合物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早在1893年就有报道。但该反应由于缺乏区域选择性和反应速率慢,而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2002年,丹麦的Meldal和美国的Sharpless课题组分别独立发现了一价铜可以催化末端炔与有机叠氮化合物的反应,只生成1,4-二取代1,2,3-三唑化合物,并且反应速率大大加快(J.Org.Chem.2002,67,3057;Angew.Chem.,Int.Ed.2002,41,2596)。2005年,香港科技大学Jia课题组报道了钌配合物可催化炔类化合物与有机叠氮化合物只生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