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议南宋江浙遗民词与江西遗民词的对比意象的选取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南宋江浙遗民词人将自己的漂泊孤零之感和沉重抑郁之哀思融入到作品中去。创作上多选取清冷幽凄之意象如"梅花""竹子""大雁""落叶""落花""夕阳""黄昏"等而且这些意象总与"残""孤""冷""寒""断"等字眼连用形成"孤雁""断雁""冷月""孤竹""寒梅"等一系列冷寂之景营造出暗淡凄清之氛围。如周密的《玉京秋》:"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寄西楼淡月。"[1]词中选取和营造了"残照""晚蜩""飘叶""凉花""淡月"等一系列凄切萧瑟之景更有"阴""冷""幽""疏""怨""咽"等悲凉字眼烘托出悲愁孤寂之感。相比之下江西遗民词人在意象的选取上更倾向于刚硬、豪放、富有力量与气势的英雄典故和民族气节。与江浙遗民词人在国破家亡时的忧惧与退避不同江西遗民词人表现出奋起反抗的雄心壮志和力挽狂澜的豪放气概。作品意象铿锵壮烈、忠贞豪逸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文天祥的《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遗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2]词中引用张巡、许远二人的英雄典故歌颂其舍己为国的光荣事迹表达对叛国投敌之奸臣的憎恶。"死又何妨""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又表现了誓死以身报国的豪情热血和忠贞情怀。词风的追求继苏轼、周邦彦之后词就判然分出两种创作路向:诗化词与歌化词。诗化词以苏轼为领袖他以诗为词使词从歌曲化走向文学化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歌化词以周邦彦为宗师他创格律派重声律、重法度强调词的可歌性追求音律的和谐调美、律严、字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西遗民词人和江浙遗民词人的词作分别是这两种风格的沿袭。江浙遗民词人追随姜夔主张词"别是一家"强调词独立的文体特征注重音律的规范和字词的精雕细磨形成雅正工丽的格律词风。如江浙遗民词人的代表人物张炎就说:"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如贺方回、吴梦窗皆善于煤油字面。"[3]而江西遗民词人却"以文为词""以诗为词"注重词的表现功能强调抒情而不拘于规范词风豪迈雄健形成沉郁的审美风格。江浙遗民词如王沂孙的《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华影。"[4]以新月的妩媚动人、轻柔婉丽寄托故国沦亡的哀伤。全词意象朦胧空灵蕴藉含蓄深婉。艺术上典雅、清空充分体现出了对清雅词风的追求。而江西遗民词如刘辰翁的《金缕曲•闻杜鹃》:"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5]上阕写闻鹃下阕写临安的衰败和抗元英雄的牺牲家国覆亡之痛与慷慨悲凉之感喷涌而出。该词与辛弃疾同调咏杜鹃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对其豪迈词风的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在词风的追求上江西遗民词人也有着与江浙遗民词人不一样的豪放沉郁词风。语言的运用由于在词风的追求上江浙遗民词人与江西遗民词人有着不同的创作倾向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语言上的运用。江浙遗民词人提倡对语言的锤炼和精雕细琢使语言呈现工整雅丽的富贵之气。此外他们还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双关、暗示等。这在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词中都有充分体现。如: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周密《曲游春•禁苑东风外》"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而江西遗民词人则不受规范的制约以散文章法、句法入词不事藻饰。这在刘辰翁的词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如":那看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柳梢青•春感》);又如":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永遇乐•壁月初晴》)。这些词的语言自然平实亲切灵巧。此外江西遗民词还有极强的口语化特征不避俚语、俗语。如刘辰翁《摸鱼儿&b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