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分析糖尿病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形态异常破坏血管结构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目前认为糖尿病的血糖代谢紊乱包括三要素:空腹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升高(侧重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以及血糖波动异常(侧重血糖水平的急性改变)[1]。1血糖波动的评估及监测技术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目前评估血糖波动的主要方法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2]。1.1日内血糖波动评估指标包括全天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血糖值在设定范围的时间百分比、曲线下面积或频数分布及平均值等。SDBG代表测定值偏离平均血糖的程度反映血糖的离散程度SD与其它参数有良好相关性是证实ICU患者血糖变异性和死亡率之间关系的测量数据[3]。MAGE是统计日内波动幅度大于设定值(一般设定为1个标准差)的血糖波动不依赖于血糖的整体水平但也可能会忽略某些细微的波动正常参考值1.2日间血糖波动评估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PG-CV)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1.3餐后血糖波动的评估参数包括餐后血糖的峰值及达峰时间、餐后血糖波动的幅度、时间及曲线下面积增值等。严重低血糖风险包括低血糖指数、最低血糖值、低血糖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百分比等。2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2.1基础实验研究Schisano等[5]研究发现相比于正常组恒定性高糖组磷酸化组蛋白H2AX抗体(反映DNA损害)和PKCδ的表达上调而波动性高糖组的表达更显著提示恒定性高糖和波动性高糖均可导致代谢记忆效应而此效应在波动性高血糖更明显。2.2临床研究Ceriello等通过葡萄糖钳夹对正常受试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给以5、10、15mmol/L以及(5~15)mmol/L每间隔6h的血糖浓度结果发现血糖波动组血浆硝基酪氨酸-3及24h尿前列腺素(PGF2α)(两指标均反映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较恒定高血糖组明显增多。3血糖波动使血管内皮受损的机制3.1氧化应激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参与内皮损伤的重要统一机制可引起的复杂的细胞代谢和细胞内稳态平衡失调。波动性血糖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加速血管内皮损伤;通过依赖PKC活化的还原型辅酶I/II[NAD(P)H]氧化酶途径促进活性氧ROS的过度生成使NO失活导致内皮舒张功能障碍。波动性高葡萄糖比持续高糖更显著增加细胞及线粒体的氧化应激进而促进内皮细胞凋亡。内皮因子及其可溶性形式(sEng)、Krüppel样因子6(KLF-6)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波动性高糖环境中均显著增加DNA氧化应激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H2AX也升高。3.2炎症反应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关的炎症介质的主要包括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粘附分子和转录因子等炎性细胞的激活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可以促使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3.3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C(PKC)可激活细胞质中的酶参与生化反应的调控作用于细胞核中的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蛋白激酶Cβ(PKCβ)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的内皮型是导致糖尿病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PKCβ被甘油二酯(DAG)激活后使配体-受体结合。活化PKC可诱导细胞内反应使内皮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和扩增促进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PKC激活血管NADPH氧化酶产生过氧化物并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降低NO的生物利用度。4减少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损伤的治疗策略4.1抗氧化治疗目前针对减少活性氧有害影响的抗氧化治疗仍存在争议。体内糖尿病血管研究表明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改善NO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4.2AMPK作为改善内皮功能的新兴疗法AMPK即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活化AMPK可抑制脂肪和糖异生并增强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取。也可以抑制ROS及炎症反应增加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综上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既要使HbA1C、空腹及餐后血糖达标同时尽量减少血糖波动幅度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参考文献:[1]ColetteCMonnierLAcuteglucosefluctuationsandchronicsustainedhyperglycemiaas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