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思想与儒道释思想关系研究论文【摘要】“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子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③]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④]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⑤]。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醉乡路稳不妨行但人生、要适情耳[⑥]。人生不过求个“自乐”。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⑦]“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⑧]。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关键词】苏轼诗词超然自适儒道释前言世人评东坡多用“豪放”一词。王静安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刘熙载也在其《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这里王、刘皆认为苏轼之词风与太白诗风近。在我认为与其说其文风相近不如说其人胸襟相近。一切文章皆由心出心性相似故其文采亦是相仿。而东坡先生与太白其实颇多不同太白多仙风道骨而东坡则多人间烟火味。故东坡一生为仕途累终老不忘“致君尧舜”死于仕途;太白不同醉酒捞月乘月西归何等诗意。东坡其身逃不脱仕途虽“甘与麋鹿友”却“苦为世味诱”因此其归隐之心隐逸之情只能诉于诗词中、于对释道空无、逍遥思想的追随与渴盼中。所谓“大隐隐于金马门”大概指的就是东坡这种“身为仕宦累心为不系舟”之人。虽然东坡一生遭贬但终究也是个官。吾书此文实为对东坡先生诗词之仰慕。喜其豁达叹其飘逸惜其命途多舛。吾读东坡能同喜亦能同悲故引为知己耳。此文以东坡诗词为本以“超然自适”为纲中连儒道释。因此不全列举东坡诗词一切以“苏轼诗词、超然自适、儒释道”此三关键词为标准作取舍故书成此篇。第一章关于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神宗元丰三年(1080)御史台兴“乌台诗案”苏轼(45岁)被以“谤讪朝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于反对熙宁变法的旧官苏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苏轼又不赞成司马光等尽废新法因政见不合就主动请求出知杭州、颍州等地。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罢“元祐党人”苏轼于绍圣初年(1094)四月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尚未到达贬所八月又贬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再贬儋州。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徽宗朝立“元祐党人碑”(罪人碑)苏轼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正名赠太师谥文忠。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遂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⑨]由此可见苏轼一生仕途之坎坷、命运之漂泊。二、苏轼诗词简介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⑩]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