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促进中国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制订并从中梳理出中国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研究的方向与思路。关键词:经济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影响实证研究;二是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开展实证研究西方早于中国较中国而言更为成熟和系统。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实证研究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1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实证研究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教育先行理论已被广泛运用情况下国内外对于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的实证研究甚少。吴开俊、黄莹于2003年通过对1993年和1997年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及生均经费状况的分析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1]。姜春林、潘雄锋于2005年通过对1991-2002年数据分析了经济总量与高等教育投入总量的关系并建构了经济总量与高等教育投入的二项式模型[2]。笔者曾在硕士论文《广西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一文中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2001-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与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关系模型、财政收入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关系模型探讨国内生产总值对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财政收入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影响[3]。2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2.1西方学者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的实证研究历程西方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源起于西奥多・W・舒尔茨他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Y=F(KALH)(其中K表示资本L表示未经过教育的简单劳动力H表示人力资本)并创立了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余数分析法也称投资增量分析法通过此办法根据美国1929-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期间美国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完成了西方首次对教育经济收益的宏观定量分析[4]。1964年加里・S・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率计算公式贝克尔还用具体数学计算和实证研究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5]。美国芝加哥大学萨卡罗普洛斯于1973年出版《教育收益国际比较》一书通过对33个国家教育投资社会效益的研究得出几个明显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这些结论现也基本被认同和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教育投资政策和决策具体如下[6]:①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的银行利率。研究分析表明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一般都超过10%超过银行利率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在100美元以下的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收益率。同时人均国民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国家教育收益率一般为19.9%高出物质投资收益率4-5个百分点。②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③研究比较分析还发现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一般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根据33个国家比较:初等教育平均社会收益率为19.4%个人平均教育收益率为23.7%;中等教育平均社会收益率为13.5%个人平均教育收益率为16.3%;高等教育平均社会率为11.3%个人平均教育收益率为17.6%。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视为内生增长变量[7]。2.2中国学者关于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实证研究历程我国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即定量分析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刁培萼在他主编的《教育文化学》中将教育力――各级学校教育的普及率、社会教育的水平等视为国力要素之一并用此衡量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用定量分析法研究不同阶段的教育收益;赵人伟、李实研究了1988年中国城镇劳动力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以教育年限作为投资单位教育的平均收益率是3.8%即每增加1年的教育可提高个人收入3.8%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收益率分别是2.7%、3.4%、3.9%、4.5%。陈晓宇、闵维方研究了1996年中国城市劳动力的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按赵人伟等人同样的计算方法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教育的平均收益率为5.3%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教育的收益率分别为3.59%、4.19%、6.76%、4.67%、6.58%[6]。靳希斌(1997)年通过对1952-1978年国民经济增长的测算发现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9%[8]。赖德胜(1998)在其博士论文中也对1995年中国城镇职工的教育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