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玉米灰斑病问题调研报告根据我国玉米灰斑病发生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受华中农业大学、州农科院玉米专家的邀请于年8月23日至8月28日及今年的8月下旬对州的等我省二高山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灰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令人十分震惊和担忧:一、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在州我们调查了大田参观了中国玉米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张世煌教授在鹤峰燕子、市三岔布置的两个灰斑病观测点从中了解到:从我省市场上流通或审定的品种中抽取60个品种进行灰斑病的鉴定观测绝大多数品种不抗灰斑病相当多的品种高感灰斑病仅有少数几个品种对灰斑病表现一定的抗病性和耐病性。在农户种植的大田中部分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大幅度减产的7级有的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毁灭性的最高病级9级。在州农科院引种试验地看到绝大部分品种尤其是相当部分北方品种均不抗灰斑。在建始县海拔1100米的二高山灰斑病已经入境大田调查中发现个别品种已经发展到5-7级;在宜昌县海拔900米的下堡坪灰斑病比年更为普遍个别品种发病已达9级;在十堰和房县的二高山地区灰斑病已经普遍存在个别品种发病已达9级。在五峰长乐坪的调查情况不容乐观:从玉米试验地观察灰斑病在年的个别试验品种上开始发现最近两年呈急剧上升趋势病级指数从年的1级发展到2009年的9级;对在我县种子管理局登记备案的38个品种进行灰斑病调查现已发现有19个品种不抗灰斑病有几个品种属高感灰斑病。在我县主推的品种“三北2号”已在多个观察点发现不抗灰斑(同时有青枯病发生)。由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二、灰斑病的病症及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zeaemaydisTehonand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症状表现为: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0.5-3毫米×0.5-30毫米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病班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在西南山区该病于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旬到9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三、玉米灰斑病的扩展途径以及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后果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玉米育种专家刘永忠通过翻译国外文献了解到:玉米灰斑病起源于美国西部山区在70年代初仅零星分布没有引起重视被当做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病害随着病原菌的逐步积累增加通过气流传播到80年代开始大面积扩散终于导致美国一家大型种子公司长期推广的主打品种爆发性发生损失惨重。已有的研究认为玉米灰斑病属于气传性病害同时不排除通过玉米种子入侵。90年代初在我国东北开始发现玉米灰斑病继而在云南罗平也有发生。现已成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云南罗平已经成为灰斑病的高发区。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玉米灰斑病目前在我国主要呈现南方和北方两大生理小种流行趋势为北方小种从东华北向黄淮海扩散蔓延南方小种则从云南向湖南、湖北等西南地区迅速传播。更大的担心在于南北两个生理小种汇合产生新的致病性更强的生理小种。有关专家认为玉米灰斑病正在成为中国玉米的“SAS”。因此认为:由于玉米灰斑病在以前一定时期内非我国南方主要玉米病害在品种审定和引种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一旦今后有感病或高感品种进入西南市场就有可能导致玉米灰斑病在玉米主产地的大面积爆发性发生。这对种子生产和经营者来说可能重蹈美国某家公司的覆辙对于政府及管理部门来说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发生。必须引起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植保部门、种子管理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四、玉米灰斑病的防治策略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应该作为我们应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策略。1、选择抗病的品种。从治本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内种质资源相对匮乏育种材料来源相近育种模式比较单一虽然市场上流通的品种多但大部分品种同质性严重因而造成我国目前缺乏高水平的抗病品种。因此在品种选育上应更加注重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要让农民真正有抗病的良种可选这是防治的根本和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