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1课程模式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更加紧密企业元素对课程的渗透性要求更加深入这一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改变现有的课程框架突出企业在物流管理专业整体课程中的显著作用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分成学校课程和企业特色更加鲜明的企业课程两个部分再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将两个部分进行细分。这样的划分会使课程框架更加明晰也有利于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1)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除了校方开设的一般课程、实践课程中的校内实训、毕业设计之外也包括其他一些带有校企合作的因素但是企业仅仅是参与其中并没有能够成为课程绝对主体的其他课程例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授课等。这些课程虽然带有非常明显的企业特色但是课程的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授课地点的选择都仍然主要是由校方进行授课地点仍然在校内授课方式也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最主要的是学生仍然是以典型的校内学生的身份加入到课程中并不具备明显的企业员工身份和特点也不反应订单企业的企业特色。因此仍然把其划分为学校课程部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校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发展课程和大部分的职业发展课程。(2)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相对应的企业课程则带有更加强烈和明显的企业烙印。它是完全以企业作为课程主体授课教师、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等完全以企业为主课程的地点也主要在企业进行学校方面仅仅以协助形式参与其中的一种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在这一企业课程中学生将带有更明显和明确的企业身份参与到课程中不同订单企业的企业特征也将在课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班"将企业课程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分到合、渐进式地设计为认识实习、协岗实习和定岗实习三个环节认识实习适应学生刚入校后初期的学习阶段实践中基本上属于新员工的岗位认知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到顺丰企业了解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岗位职责和岗位的基本流程等;协岗实习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独创的一种实习方式目的在于衔接认识实习和定岗实习两个阶段作为初步实习和深入实习之间的过渡。主要针对学生中期的学习属于岗位跟学;定岗实习针对学生学习已经到达一定深度之后所需要的独立实践环节主要在于学生的自主操作。(本文来自于《物流科技》杂志。《物流科技》杂志简介详见。)2课程环境建设要实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就要使课程的环境尽量企业化。无论是学校课程还是企业课程都必须营造接近真实甚至是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来共建厂校一体的课程环境。具体可以通过建立"校中厂"或者"厂中校"的方式来进行。"厂中校"、"校中厂"培养模式就是实现学校和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的"转移"。(1)"校中厂""校中厂"的设立是企业向学校内部转移学校以企业真实的情景进行教学的形式。这里所谓的"厂"有可能是模拟实际的企业或者实际的工作场所但是更高级别的形式是能够在学校建立真正的企业或者企业分部。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班现在正在积极筹划在校内设立顺丰速运的真实门店作为企业的实际营运基地。在这一门店学生将会以真实的工作身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在顺丰门店设立的过程中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以资产为纽带由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企业按自己的运作要求提供门店设立的标准、各种设施设备还应该选派企业人员管理"校中厂"的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门店的营运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门店进行各种实习这样才能解决高职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2)"厂中校"除了将订单企业的营运基地引进校园之外还可将学校引进订单企业补充课程内容在订单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厂中校"就是将课堂教学转移到企业中实现课堂与企业的"零距离"。学校与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确定学校与企业在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协商研究双方委派的人员组成、教学方案、课程的设置及具体目标的实现方法等。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多层次螺旋式前进以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交替上升的目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与顺丰速递签订协议由顺丰班的学生进入到顺丰速运进行企业课程即认识实习、协岗实习和定岗实习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3课程资源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除了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制定和完善课程大纲、共同编写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