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论文1材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2003年度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渔业资源大面调查其中游泳生物调查使用有翼单囊拖网底栖生物调查使用阿氏拖网浮游生物调查使用浅海Ⅰ、Ⅱ和Ⅲ浮游生物网。样品鉴定和分析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6-2007)执行。调查区域34度52.00'~34度58.00'N、119度21.150'~119度34.800'E。1.2Ecopath模型建立1.2.1功能组划分构建模型所需功能组通常既可以选择生态学或分类学地位相似物种的集合也可选择单个物种或单个物种某个生长阶段(幼体或成体)的集合而且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生态功能的物种也可单独列为一个功能组。例如林群等在研究渤海生态系统时将鳀鱼(Engraulis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等单独列为功能组。段丽杰等在研究珠江口近海生态系统时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筴鱼(Trachurusjapenicus)、蓝圆鰺(Decapterusmaruadsi)、刺鲳(Psenopsisanomala)列为独立功能组;吴忠鑫等在研究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时将生物量较多且生态功能重要的许氏平鮋(SebastesschlegeliHigendorf)、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otakii)刺参(OplopanaxelatusNa-kai)等单独列为功能组;李云凯等在研究太湖生态系统时将青鱼(pice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鲫鱼(Carassiusauratus)、鳙鱼(Hypophthalmichthysnobilis)、鲤鱼(Cyprinuscarpio)等在太湖中具有代表性的鱼种单独研究。根据对象生物的生态位习性及食性特点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共划分成14个功能组。分别为: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头足类、虾类、蟹类、软体类、棘皮类、杂食性鱼类、口虾蛄、小黄鱼、鯷、肉食性鱼类(黄鮟鱇)草食性鱼类等。1.2.2参数确定功能组的生物量通过现场调查计算得出单位与能流单位相同(湿重t/km2/a)。由于部分功能组是由多个物种组成P/B(生产量/生物量)与Q/B(消费量/生物量)难以得到因而参考纬度和生态系统特征与海州湾大体相同的渤海中的功能组并参考Fishbase数据库中的数据来确定P/B与Q/B的值。功能组的食物组成主要来自于采样鱼类的胃含物分析和相关文献数据。1.2.3模型调试为了使模型保持平衡需要对模型进行多次调试最终使得各功能组的EE(生态营养效率EcotrophicEfficiency)≤1。当初次输入数据运行模型后总会有一些功能组的EE>1(不平衡功能组)通过反复调整不平衡功能组各项参数直至所有功能组的EE≤1模型保持平衡。2结果与讨论2.1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不断调试得出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2.2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结构低营养级能流在系统中占较大比例营养级I流向碎屑的能流为10144.00t/km2/a占总流入碎屑量的53.40%。位于营养级I的功能组为碎屑和浮游植物碎屑不是有机体没有呼吸作用浮游植物的呼吸量没有进入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因此营养级I的呼吸量为0。对于营养级Ⅱ其输出量为0说明处于营养级Ⅱ的功能组(浮游动物)的能量没有流到系统外全部在系统内循环利用。对于营养级Ⅴ和VI其各项能量均占总能量的极小部分如生产量仅占总量的0.03%说明营养级Ⅴ和VI的功能组能量被系统利用极少。因此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能流主要在I~IV营养级之间流动。2.3各功能组间的混合营养效应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各功能组间的混合营养效应分析图中白点为正效应表明对应功能组的生物量会随该功能组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黑点为负效应表现为抑制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碎屑、浮游植物作为被捕食者(饵料生物)对大多数功能组有积极效应。草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负效应较为明显原因可能是二者存在食物间的竞争。此外生态系统受捕捞的负面影响也比较显著渔业对营养级较高的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受底拖网作业方式影响较大的虾类、蟹类功能组的负效应显著。2.4营养级间的能量转换效率海州湾渔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