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摘要:线条是绘画中最直接、最快捷、最简练、最灵活的表现语言。它生动、活泼、表现力强、适用范围广基本上不受工具与纸张的限制是最具有丰富表情的基本造型语言。它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发展这个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线条是中国画的主经脉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将线条的表现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关键词:形式美;装饰性;书画同体;趣味性;尚情达意一、线条绘画的原始装饰性艺术中的节奏得益于艺术家对不同节奏感的选择和创造。形式节奏有赖于生命节奏的存在。早在原始绘画中线就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造型元素表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在旧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几何形纹样来自于对自然形态的加工和变形更来自人对秩序化、单纯化、规范化的心理需求。所以原始艺术总是忠于装饰的功能。线条装饰的重要方法是程式化线条经过变形处理之后通常会被纳入某种范式之中形成某种固定的程式如反复、排叠、辐射、错综等。体现出线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秩序感。中国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样可以说是装饰中的经典之作。二、线条在绘画中的表现力东晋顾恺之画的《女史箴图》图卷中一系列动人的形象注重用线来造型。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谢赫提出了“六法”其“骨法用笔”更是强调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应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陆探微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创造了“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最早显示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唐朝张彦远首次提出“书画同体”并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且提出第一书画用笔同法;第二笔法不同风格迥异;第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法是线条的精髓唐末五代之际荆浩在他的《笔法记》中提出用笔四大势:筋、肉、骨、气。宋代郭若虚对违背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的理论所产生的后果提出“用笔三病”即“版、刻、结”。三、线条的形式美法则刘道醇“六长”论的价值在于其中包括着艺术形式美的对立统一法则。粗卤用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远。元代赵孟頫是最先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创始者在张彦远“书画同体”论之后又提出了“书画同源”论。这种以书法入画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风气经过宋元以降的普遍流行遂成为主宰中国画坛数百年的主流画风。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是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等。这些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无论哪种线描都是为更精妙地表现物象和传达美感为根本的。篆刻印章进入绘画的时间大约始于明代。郑绩指出提款部位的一般规则。要注意两点:一是款字与画的顶边保持一定距离不能侵占为画通气的“灵光”。二是不要写成方块要有错落变化。印章是中国绘画特有的表现样式俗云:“画比龙印点睛”从而为之后的诗、书、画、印四美俱全的东方造型艺术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道路。四、线条绘画的趣味性画家对绘画线条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通过对物象的认真观察后产生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把审美情感和形式趣味结合起来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把这种情感化、个性化的线条运用于其作品中使之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这样的作品才会吸引人的注意力才会变得更有趣味而耐读。在吴冠中的作品中总是善于强调物象的形式和物象给予的强烈感受通过恰到好处的取舍和夸张变形赋予了造型以生命、趣味和个性并用笔墨呈现出来。在他的作品《点线迎春》中敏锐的发现了树形的线结构而现实中的树可能并不这么茂盛只是这一抽象的线结构和他要表现的主题“迎春”相吻合使作品产生和谐共鸣。五、线条绘画的尚情达意中国文化强调主观和感性反映在艺术中就是表现性。徐渭是明代富于革新精神的画家。一生可谓怀绝世之资而屡遭不偶有济世之才而无以施展。因此他对社会的种种不平怀有切肤之痛形成了狂傲不羁的个性。他的花鸟画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尤善于将狂草笔法融入花木形象之中抒发“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愤与力劫不磨的旺盛生命力。由此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强烈书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郑板桥主张“不泥古法”他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情意。反对文人画家主张纯粹的“自娱”追求艺术自然美。他画兰、石、竹绝不仅仅追求它们的形似而是通过饱满的情绪、生动的笔墨赋之以新的意境。在讲究造型的具象写实绘画中中国艺术可以利用形式因素将艺术家的主观的情和意注入到作品里。齐白石在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基础上以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万虫写照百兽传神”的笔墨技巧成功地实践了他所坚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信条。同时他把对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与自己作为劳动者出生的情感结合起来把旧文人笔下常有的羸弱伤感一变而为爽健盎然。作者:柴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