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9972475A(43)申请公布日2019.07.05(21)申请号201910336928.X(22)申请日2019.04.24(71)申请人南京林业大学地址210037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龙蟠路159号(72)发明人杨海陈慧明黄新(51)Int.Cl.E01C11/22(2006.01)E01C5/2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57)摘要本发明涉及透水铺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该路面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土基层、垫层、渗透过滤层、透水基层、找平层和透水道路面层,所述的垫层和渗透过滤层之间,所述的透水基层与找平层之间都设有透水土工布,所述的渗透过滤层设有排水管,所述的透水基层有互锁式框架基层砌块装配而成。本发明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该路面施工便捷,施工周期短,有利于循环利用,铺设的成本低;该透水路面透水效果好,同时该透水路面排水效果好,能够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该透水路面可以对下渗径流中的悬浮颗粒物进行过滤净化,并能有效地截留吸附下渗径流中氮磷、重金属、油污等污染物,避免其进入地下造成污染。CN109972475ACN109972475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下而上依次包括土基层(6)、垫层(5)、渗透过滤层(4)、透水基层(3)、找平层(2)和透水道路面层(1),所述的垫层(5)和渗透过滤层(4)之间,所述的透水基层(3)与找平层(2)之间都设有透水土工布(7),所述的渗透过滤层(4)设有排水管(8),所述的透水基层(3)有互锁式框架基层砌块装配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2)采用级配碎石或砾石,级配碎石粒径为25-3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过滤层(3)由粗砂与排水管(8)组成,粗砂粒径为3-5mm,所述的排水管(8)的外壁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为纱布,纱布缠绕于排水管的外壁上,所述的排水管(8)沿纵向设于渗透过滤层内,排水管(8)设有多个,多个排水管(8)沿渗透过滤层横向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的排水管(8)之间的距离为3-5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基层(4)砌块包括一对横向支撑和一对纵向支撑,一对横向支撑相互平行,一对纵向支撑相互平行,并且纵向支撑与横向支撑相互垂直相交,横向支撑的两端和纵向支撑的两端均设置结合部,横向支撑位于一对纵向支撑之间的部分形成横向支撑段,纵向支撑位于一对横向支撑之间的部分形成纵向支撑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合部包含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一面平行于所述第二面,并且第一面突出于所述的第二面,第三面连接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为垂直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支撑的两端分别设置左接合部和右接合部,在横向上,左接合部的第一面与右接合部的第二面对齐,左接合部的第二面与右接合部的第一面对齐,左接合部的第三面与右接合部的第三面平行。所述的纵向支撑的两端分别设置前接合部和后接合部,在纵向上,前接合部的第一面与后接合部的第二面对齐,前接合部的第二面与后接合部的第一面对齐,前接合部的第三面与后接合部的第三面平行。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支撑和纵向支撑构成“井字形”,所述的透水基层(4)的空隙处采用混合料填充,混合料由碎石与活性炭按比例5∶5-8∶2组成,碎石与活性炭的粒径为10-2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找平层(5)由开级配碎石组成,开级配碎石的粒径为5-10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道路面层(6)由透水砖(9)与碎石(10)组成,透水砖(9)长宽高尺寸为200mm×100mm×60mm,相邻透水砖(9)留有2mm的缝隙并使用水泥固化,碎石(10)的粒径为3-5mm。2CN109972475A说明书1/4页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0001]本发明涉及透水铺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透水铺装结构。背景技术[0002]伴随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化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化水文效应即是其中一例。城市化对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了降雨、蒸发、雨水径流产汇流过程,同时引发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和城市面源污染等问题,这些共同构成了城市化水文效应。城市化水文效应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市雨水径流产汇流特征的改变。由于屋顶和硬质地面等不透水面积的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