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新课程计划把“活动”纳入课程体系改变了以往单一学科化的课程设置使学校课程体系更趋合理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落实。要富有成效地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发挥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处理好两类课程的关系。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把握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两种认识虽有质的不同但不是互相分离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理性的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就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获得感性认识则必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才能获得。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符合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其中学科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占优势;活动课程则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一个人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这是人的知识的两个来源缺少任何一个人的知识都是不完全、不深刻的。中小学生的知识也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生在学校中同时进行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一是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任务同当前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发生直接联系的学习活动;二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同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生直接联系的学习活动。为了给学生提供这两类学习活动内容学校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这就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获取他们认识世界所需的直接经验。两类课程的结合为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各自的具体特点是认识二者关系的客观基础和实际依据课程作为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规划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及其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三种基本成分构成。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这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性客观地决定了两类课程的关系。现侧重从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三方面来探讨二者的关系。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关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自的学习活动方式是什么目前尚有不同看法。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