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汉民族潜意识分析论文二十世纪哲学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区分了本体论上的在场与不在场。发端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在本世纪之前一直是在场形而上学的天下。自尼采以来几个在场形而上学的反叛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哲学运动。尼采把人类的本质论证为是对存在的主动忘却预示了不在场与在场处在一种严格的二元对立关系中两者平分秋色。胡塞尔在《笛卡尔哲学的沉思》中区分了意识的超越现象和纯粹的意识心理学与在场-不在场的二元对立是同构的。弗洛伊德的人格解剖学把心理动力学机制确定为潜意识它“抹去了世界的始源和在世的存在之间的超越界限。在抹去这一界限的同时又将其产生出来。”[1]这实质上是在本体论中充分肯定了不在场的作用。德里达关于二元对立中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的延异的反复论证以及对踪迹、播撒、替补等概念的精确定义更是开宗明义为不在场的哲学奠定了丰厚的基石。对在场形而上学充满怀乡观念的海德格尔也许对不在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他必竟确认了前理解和后理解的界限那就是在印欧语系中把“在”和“是”的两种含义合而为一的符号表达式如etretobesein……等等“在之所在”与“是之所是”的同一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超越始源。[2]这是哲学史上首次把语言的符号认定为形而上学的界限即形而上学是在前理解的Being与后理解的Being之间人对自身的理解。那么Being之前与Being之后将是什么呢?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具有类似于符号结构的深入观察以及拉康进一步论证潜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和潜意识以隐喻与象征的形式编码则添补了这一空白。有声语言是意识的产物。潜意识中的语言肯定是无声的是类似于书写那类的东西。将这层意思推而广之不在场则是一种无声的书写对应于在场为一种有声的语言。正是循着这一思路德里达建立了他那不朽的书写学。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实意的汉字在其原始形态上都是一幅美妙的图画代表着逻辑上的一个甚至几个命题。正因为汉字是这种经验的形象记载最古老的汉语中则没有类似于印欧语系中的和tobe一类的词。原始的汉语没有系词正说明了中国不可能产生象古希腊的形而上学那样的哲学即将“在之所在”与“是之所是”在同一个语词中相互延异的哲学。但是哲学在发生学上却有着相同的构或者说哲学化的策略(Strategyofphilosoplizing)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同一的。于是我们把用这种同一方式产生的思想体系称为哲学。这种方式就是德里达所说的把超越的始源涂抹而又保留其踪迹的思想运作。用德里达自己的话说“超越始源的价值必须是使其必然性被感知发生在使其自身被涂抹之前。元踪迹的概念必须既服从必然性又历经被涂抹。它实在是自相矛盾的并不能被同一性的逻辑所接受。踪迹并不仅仅是来源的消失……它是指来源根本没有消失它永远不会形成除非自返性地由一非来源形成踪迹就是来源的来源的那种东西。”[3]汉字在其超越始源的阶段肯定是和其所指之间具有象似性(iconicity)关系的在这个象似性时期汉字的无声图象形成必然性紧接着象似性逐渐被索引性(index)和符号性(symbol)所代替。这恰恰是德里达的被涂抹(undererasure)这种思想操作。这就构成了汉语的元书写也是汉人潜意识的编码。综观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化史老学与易学的核心概念----易儒学的核心概念----仁中国社会家庭本位文化的核心概念----祖三者构成中国形而上学的超越始源的踪迹。它们的意义完全来源于其象形期的隐喻和换喻形式当象似性被取代之后在象形期形成的必然性却一直发挥着作用。没有任何一个汉语本族语者在使用它们的时候联想它们的象似性意义。然而又几乎是每一个用这种语言思维的人都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把这种必然性运用的得心应手。解读汉民族潜意识的文本看来只需分析这些关键的汉字这无疑是对德里达元书写学的最有说服力的论证。因为现在存在的人类语言没有一个能象汉语这样典型也没有一种形而上学能象中国哲学这样高度概括地编排在几个如诗画的方块字里。一、易---中国人的世界图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包括老学与易学)将阴阳引申为宇宙万物生成的两个基本原理……”[4]体现阴阳一体的汉字正是“易”字。汉字中的会意字有内在的结构既有语义结构、语法结构又有逻辑结构。正象语素的结构搭配和词汇的结构搭配将影响意义一样字的内部结构同样塑造其意义。“易”字是“日”和“月”两个象形字的层次结构。《说文·易部》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韩康伯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今天的“易”字再也看不出“日”、“月”上下叠加的样子除非在汉字辞源学家那里还偶尔可以看到对其结构的关注。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便不难看出其意义和其形式的联系。“易”有三义:一为变易如《广韵·音韵》:“易转也变也。”《易·系辞下》:“易变易也改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