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梅花针联合拔罐等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梅花针联合拔罐等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100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只采取西药(阿昔洛韦片以及泼尼松等)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梅花针联合拔罐等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关键词】带状疱疹;梅花针;拔罐疗法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是由于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以簇集水疱并沿神经呈带状分布为主要临床表现[1]同时伴有明显神经痛[2]。眼部带状疱疹常并发角膜炎、虹膜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各人而异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笔者对我院100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采取梅花针联合拔罐等治疗。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的100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均为我院眼科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门诊收治。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44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为(52.4土5.2)岁。将选取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病程长短分布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别可以进行比较。1.2临床诊断及排除标准所有入组的10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带状疱疹诊断标准:①在皮疹发生之前往往最先出现皮肤烧灼感、剧烈的疼痛感遗留神经痛可长达几个月的时间;②临床体征表现为成群聚焦的绿豆状较大水疱并且沿体表的相应神经进行分布排列呈带状通常为单侧性存在明显的神经性疼痛;③排除有播散型疱疹有眼部合并症或已继发严重感染等患者。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抗病毒、止痛等对症治疗。具体如下:阿昔洛韦片口服200mg5次/日10天为一个疗程。对于疼痛剧烈无法耐受患者可适量给予激素治疗。如出现破溃、糜烂的患者加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此外给予阿昔洛韦软膏外用、给予全身支持疗法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疱疹愈合。1.3.2观察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穴位放血等中医特色治疗。梅花针叩刺联合拔罐治疗:充分暴露皮损部位对皮损部位进行常规消毒使用梅花针由轻到重的对皮损及疼痛区进行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然后在刚刚叩刺完的部位使用闪罐法拔出少量血液用碘伏棉签轻轻擦去局部血水样渗出液。隔日治疗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1.4疗效判定标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其中治疗总有效率等于治疗愈和好转率之和。疗效标准如下:治愈:患者皮疹消退且临床体征消失无后遗性神经痛;好转:皮疹消退≥30%且疼痛减轻明显;无效:皮疹消退2结果3讨论带状疱疹是因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疾病临床特点明显为发于单侧的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疼痛性质为灼热痛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3]。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经呼吸道粘膜入血而成为病毒血症而且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常可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在创伤、劳累、精神紧张、肿瘤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带状疱疹病毒可被激活从而产生皮肤疱疹及灼热痛或神经痛的临床症状[4]。西医治疗以抗病毒及营养神经为主临床疗效多不理想很多患者因治疗不彻底而引起后遗性神经疼痛其疼痛持续几个月甚至到几年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工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室经过三年临床研究及观察采用中医梅花针联合拔罐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带状疱疹属中医“蛇窜疮”范畴又名“缠腰火丹火窜疮蜘蛛疮蛇丹、蛇窜疮等。文献最早的记载源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又云此疮绕腰匝则杀人。”描述了本病发于腰部、呈带状病机为风湿搏于血气并指出本病的预后。后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全面及深入。综合历代医家观点本病多因风火之邪搏于肌肤或湿毒阻滞经络致营卫壅滞而发为疱疹。由于情志失调、肝胆郁热、经络阻滞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邪毒蕴结于肌肤、或心经瘀热热郁久而化火火热壅肤均可致肤起红斑伴灼痛。治疗原则为祛风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局限于局部的有形之邪外治法疗效多优于内治法[5]。本着《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的原则梅花针叩刺加拔罐法扣刺可使疱疹破裂以达邪毒有出路目的并促邪尽出从而阻止邪毒蔓延同时疏泄瘀滞调理气血畅通经脉缓解疼痛加速疱疹干瘪结痂达到血尽邪出疏泄瘀滞泻血泄热引湿热热毒外在拔出疱内大量瘀血汁液后能迅速清泻毒邪、清热泻火、利湿排毒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畅通经络气血、通则不痛之目的[6]。参考文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