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思考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产的要求国家科学发展的需要。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有为才有位在教学上要有创新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素材利用生动实用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培养开拓人才出力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出力。关键词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24-03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当前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如何用综合国力来说明。它主要以人口、领土、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计算而来。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世界上国家实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一)国际背景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人口、面积相差悬殊民族风俗千差万别。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统计超过3万美元的国家不过50来个。它们分为二类一类是资源富饶的国家一类是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德国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在苏联、南斯拉夫离心倾向加剧的背景下合二为一世人震惊国人惊讶。日本19世纪初和我国经济水平相当1945年战败一片废墟然而竟奇迹般的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的内陆山国矿产资源缺乏自古以来内陆、大山都是穷的代名词然而瑞士人均国民产值却高居榜首。了解以上国家的人都知道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以技术立国。经济以创新知识为基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无不是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的国家。(二)国内背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教育制度还未根本改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占有相当的市场千万教育工作者只为盯几亿学生中的塔尖精英社会、家长非常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对学生的生活能力、动手习惯视而不见因而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学生。这一现象的出现受到社会的责难应试教育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在此情况下素质教育呼之欲出高效课堂应运而生。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成效也使得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等理念吹遍神州深入人心。二、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地理是一门基础运用学科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是一门运用十分广泛的基础学科。矿山开发、土地整治、村镇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国土管理都要涉及地理科学当今是空间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人类借助科技手段遥感观测地球数字地球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的地理知识需要掌握更先进的地理技术手段中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可影响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现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环境问题不时爆发。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锐减、水旱灾害频发等都是由于人们可持续发展观点淡薄造成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地理素材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运用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眼前经济利益与未来经济利益的关系自觉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各个学科都在积极寻求改革之路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一)学科地位低专职教师少加强中学生地理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让学生今后能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建设社会自觉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自觉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的社会发展准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中学地理这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学科在学校、学生、家长心中无地位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太少即使有也因社会眼光、收入等缺乏教学积极性地理教学的质量便可想而知。(二)教师中心学生无存在感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突出地理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然而在真正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无法放下自我中心观40分钟一讲到底也不管学生的反应学生无存在可言更谈不上快乐。(三)素材远离生活知识无用学生对一个学科是否有兴趣往往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味生搬硬套照着课本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大脑这样的教学当然无法吸引学生。并且课本上的素材往往远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