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论文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1."工程"意识不强。我国大多数高校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趋同没有形成高校自己的特色。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所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点抓学生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认为应用型高校的基础应该是学科基础课后来提倡素质教育又把人文素质也作为基础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能力"。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工程师不仅需要有综合素质更要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他们的工程意识。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师传统的培养模式还是按照专业培养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很多学生自主选的课很少。很多专业培养方案陈旧没有经过调研和分析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培养模式不灵活。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工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探索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3.创新实践能力不够。本科生存在动手能力不强的严重问题培养出的学生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悖的。工程教育之所以要重视实践经验是因为工程师不能单凭理论知识还需依靠实践经验来识别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4.教师的工程意识需要加强。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教师的工程意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高校教师一般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走在学科技术前沿的教师有的只注重科研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型教师只是一届一届地单纯地把书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企业里工作的经历。杨敏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中指出目前中国需要拥有大量既懂理论又懂工程实际既有工程科学知识又懂教育学的工科教师。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思考1.加强工程教育意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教育人才就要有牢固的创新工程教育意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夸不然创新型工程教育只是纸上谈兵。应该加强"工程教育理念"巩固发展学校特色树立"重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层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强调学用结合直接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一般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新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进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并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后可以在公司、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除了现有的"中外办学"、"校企合作"、"校际交流"、"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要注重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学校工程教育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等问题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3.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采取"点、线、面"的思路。点课程即各种类型的课程包括人文类课程和按照自身兴趣、特长选的课程;线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是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面课程是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这三者的关系: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除了专业核心课程以外的所有理论课程客观上为线课程服务;线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面课程和点、线课程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包括点、线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点、线、面"要注意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用知识解决问题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在实践中运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是一个综合。按照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思路课程可以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等平台每个平台中设置必修和选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4.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很多高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重视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在实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忽略了和社会的联系因为学生毕业后最终是走向社会进入企业的。"怎样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快地熟悉业务"是现代工程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企业是促进教育创新和变化的重要力量不仅是教育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新思想和新方法的产生基地。企业应尽早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来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