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与探索摘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结合滁州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化工行业的人才需求立足专业、依托产业、服务行业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基地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大胆实践和探索促进了校企互融和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关键词:专业服务产业;顶岗实习;校企互融;创新;对接;能力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48-03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和纵深推进为滁州乃至安徽省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和《安徽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滁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化工产业已经成为滁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滁州市面临的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化工人才的强大需求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因此提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不仅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地理环境、舆论环境同时也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内部基础和较为突出的优势。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利用较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与周边化工企业密切关系、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与辐射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理念提升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要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设计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1]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切入点其设计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符合自身的职业特点走自己的路子探索自己的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顶级人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通过广泛调研滁州市化工产业发展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将化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研讨“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背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化与整合、课程体系的重置等深入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2]。在学院“开放办学、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特点设立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3]创建了“09金达石油班”、“12跨越(生物)化学品班”等多个企业冠名班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校企合作双育人。近几年来随着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原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入合作共同创建了适应“工学结合”要求和“双证融入顶岗实习”[4]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教学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以大中型企业集中实习为主部分少量分散”的顶岗实习形式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与企业共同协商顶岗实习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共同创建工学结合的管理体系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对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面对面手帮手”的指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建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校企密切合作长效机制同时企业也可从优秀毕业生中挑选满意的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储备从而实现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的全面系统化实现校企双方的纵深层次合作和互利双赢深化“校企互融”[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全面对接[6]。二、突出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滁州金达石油有限公司、滁州安邦聚合高科技有限公司、滁州金禾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不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商讨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出人才合作共育的建议;审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共建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校企双方共建互兼互聘机制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共同修订实习实训教学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师傅的对接[2]健全与完善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各项工作职能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