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提升自媒体时代干部的媒介素养当下中国以互联网技术革新所推动下的媒体变革正快速迎来一个“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网民数量达4.2亿网民总数已逼近5.64亿。自媒体时代是一个“自我”的媒介时代典型化的受众角色由被动向主动(主角)的革命性转变个性化的自我参与、自我表达、自由发声、互动演绎使得信息流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得到最彻底的释放和交融。通过玩转手机按动拇指点击快捷键就可以在瞬间转发微博、张贴博文、互动、转帖发帖、视频上传。也正是基于这种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简易性等技术创新条件的支撑和有效传播链的自由构建自媒体正全方位地将社会大众带入信息和新闻事件的收集、整理、报道、分析、点评和传播的全部过程之中。1.应对自媒体:及时舆情研判是基础。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有关数据分析来看由于传统媒体和官方主流信息跟进报道的不及时网民借助微博、论坛及社交网站等自媒体进行媒介讯息的扩散传播、事件真相的挖掘愈发频繁。一些诸如、米聊、陌陌、飞聊等新型移动社交软件也日益受到青睐和欢迎。特别是关于突发性事件、社会热点民生事件自媒体释放出的舆论能量极其强大。当前看来随着新媒体的使用群体不断增多软件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运行模式和舆论格局将发生根本性的裂变。实践表明无论是从积极方面抑或是消极方面而言作为“双刃剑”的自媒体其释放的力量都是无比强大的经自媒体传递的讯息符号和新闻事件也从未向今天这样夺人眼球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媒介政治生态。自媒体时代下一方面展现的是事实真相的澄清和底层民意的彰显。人们借助自媒体力量隔空喊话、自由发声、参政议政借助“曝光”和“围观”的力量检举问责、鞭笞腐败、追问真相、传递正义。小到衣食住行、人间社会百态大到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决策自媒体正点燃社会大众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事务的强烈热情。无论是“俯卧撑”、“躲猫猫”、“钓鱼执法”、“拆迁自焚”事件还是“大表哥”、“房叔”、“房姐”、“车爷”事件抑或是“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动车事故”、“小悦悦”事件等基于自媒体生成的“草根问责”和民意表达正形成强大的舆论气场托举着社会公道和爱心正义传递着宝贵的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时代下话语权的充分释放在“全民皆发声”的微时代不负责任的个性化言论突破伦理底线的肆意言说恶意的炒作、蛊惑和煽动使得“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网络爆料”等随处可见无序化、功利化和利益化的自媒体时代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嘈杂景象。在“小事闹大、大事闹炸”的逻辑驱动下一起琐碎的小事在网络“围观”之下能瞬间成为轰动一时的舆论头条甚至扩散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一些虚假信息和造谣言论防不胜防一些别有用心者通过故意编造谣言蛊惑煽动人心并实施恶意人肉搜索随意侵犯隐私抹黑和诋毁当事人;更有甚者借助网络PS技术、肆意编造证据打着反腐旗帜的幌子用爆料的手段要挟和绑架某些地方政府。“网络暴力”、“网络恶意性攻击”、“网络失范”现象在自媒体时代愈发凸显。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在应对自媒体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和党政干部面对自媒体仍沿用过去那种“大宣传”、“强灌输”的套路以一副无所谓的漠视态度不紧不慢地处置应对;有的党政干部媒介意识淡薄不重视自媒体的强大媒介功能即便开通了政务网站、政务微博等也少有更新和回复;有的地方政府和党政干部更是害怕自媒体断定自媒体是“找事、生事、添乱”的导火索并时刻强调依靠“统一口径”和“封、捂、堵、压、瞒”的形式打压舆论控制网络新闻事件;有的党政干部在自媒体面前更是失去了价值定力和基本的媒介素养一句句“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跟政府作对就是恶”、“你是不是党员?”、“你懂不懂风水?”等雷人雷语频频出现不仅没有发挥利用新媒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优势反而在自媒体下暴露了干部作风和党政部门工作的漏洞和执政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造成干群关系的对立。这表明自媒体时代党政领导干部转变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已成为一个革命性的课题。即如何利用自媒体及时发现群众和社会需求的优势及时解决问题已成为新媒体时代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方面的重要考验。2.善待自媒体:提升媒介素养是关键一招。自媒体时代下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党政干部一方面要敢于利用自媒体去获取信息和知识要在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去选择判断信息、去理解诠释信息、去研判和评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另一方面还需积极培养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的能力要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