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1945818A(43)申请公布日2020.11.17(21)申请号201910412244.3(22)申请日2019.05.17(71)申请人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地址210012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11号(72)发明人周红卫张沙莎施春华王琦杨仪(74)专利代理机构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32346代理人蒋海军吴雪健(51)Int.Cl.E03B3/02(2006.01)E03B3/32(2006.01)E03B3/34(2006.01)C02F3/34(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4页(54)发明名称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及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回灌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及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回灌系统,属于地下水人工回灌及城市水利设施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回灌井管道、细砂层和砂砾层,回灌井管道与含水层相连,回灌井管道的顶部设置有滤网,该回灌井管道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渗流上段、导水段和渗流下段;所述回灌井管道的外部设置有细砂层,细砂层的外侧设置有砂砾层,细砂层孔隙率小于砂砾层的孔隙率。本发明的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就地存储的装置,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持续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可以有效截留地面雨水径流汇集的悬浮物,降低回灌井堵塞的风险,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CN111945818ACN111945818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回灌井管道(100)、细砂层(200)和砂砾层(300),回灌井管道(100)与含水层相连,回灌井管道(100)的顶部设置有滤网(111),该回灌井管道(100)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渗流上段(110)、导水段(130)和渗流下段(120),且渗流上段(110)和渗流下段(120)上设置有渗流孔;所述回灌井管道(100)的外部设置有细砂层(200),细砂层(200)的外侧设置有砂砾层(300),细砂层(200)孔隙率小于砂砾层(300)的孔隙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细砂层(200)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细砂层上段(210)和细砂层下段(220),细砂层上段(210)的横向宽度为w1,细砂层下段(220)的横向宽度为w2,且2w2>w1>1.5w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回灌井管道(100)的渗流上段(110)的径向深度为L1,细砂层(200)的细砂层上段(210)的径向深度为L2,L1<L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回灌井管道(100)的渗流上段(110)径向深度为L1,渗流段Ⅱ(120)的径向深度为L4,导水段(130)的径向深度为L3,其中L3=2L1,L4>L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砂砾层(300)的孔隙率为P1,细砂层(200)中细砂层上段(210)的孔隙率为P2,细砂层下段(220)的孔隙率为P3,且P1>P2>P3。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细砂层上段(210)的外部设置有砂砾层(300),砂砾层(300)的径向深度和细砂层上段(210)的径向深度等深。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细砂层下段(220)位于细砂层上段(210)的下部,细砂层下段(220)的外侧直接与井体内壁相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其特征在于:回灌井管道(100)的渗流下段(120)设置于含水层中,且渗流下段(120)的底部不穿透含水层。9.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砂毯(500)和埋藏式回灌井,埋藏式回灌井井体与含水层相连,砂毯(500)设置在回灌井的顶部,所述的埋藏式回灌井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埋藏式回灌井。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砂毯(500)的层数至少为两层,上层砂毯(500)的孔隙率大于下层砂毯(500)的孔隙率。2CN111945818A说明书1/6页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及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回灌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地下水人工回灌及城市水利设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埋藏式回灌井及适用于海绵城市的回灌系统。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各大城市的新城市病,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在夏日暴雨后总会伴随着积水成河、交通瘫痪的窘境,与此同时,我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并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是通过排水系统排出,而我国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标准较低,没有完善的城市排涝标准体系,由此导致了暴雨时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