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探析外债宏观审慎监管模式及实施路径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监管理念的同步改进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其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导致的整个经济体系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导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目前本外币、中外资企业差异化外债管理政策存在一定弊端重微观、轻宏观的管理思路不利于开放背景下的跨境资金流动调控。对此本文在深入分析企业外债管理现状基础上试图探索构建体现逆周期调节思路的宏观审慎企业外债管理框架以期有效满足企业境外融资需求同时合理控制外债规模、降低外债风险。一、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一)中外资企业外债管理区别对待影响中资企业对外融资。目前除试点地区外我国对中外资企业举借外债实施差别化管理外资企业举借外债的条件比中资企业要宽松得多。外资企业在“投注差”范围内可举借外债而中资企业中长期外债须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短期外债额度须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在国际资本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外资企业可以便捷地融入境外低成本资金而中资企业受规模限制和审批流程约束跨境融资能力受限。中外资企业在外债政策待遇上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资企业融资渠道制约了中资企业发展。(二)现行外债余额管理方式注重个体风险防范缺乏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现行外债管理仍以微观管理为主注重对个体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而缺乏对宏观环境、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关注比如大量资本流入是否会使汇率升值和导致金融体系流动性增加等。随着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开仅依赖微观审慎管理已经不能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不能有效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而宏观审慎管理重点关注机构面临的共同风险有利于增强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三)现行企业外债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外债管理要求。当前“投注差”外债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企业可采取扩大“投注差”方式调增可借外债额度使外债额度控制失去意义;二是“投注差”管理未对短债期时间、次数和长债提前偿还进行明确限制对借款利率没有明确要求导致外债期限结构和融资成本难以控制为投机资金通过融资渠道跨境流动提供了条件;三是未从行业特点、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等方面对借款企业进行差别化管理政策导向不清晰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外债宏观审慎监管模式的构建框架(一)总体思路围绕外汇管理方式“五个转变”的要求依托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外汇账户系统、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和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系统探索构建监测分析预警指标体系在有效满足企业境外融资需求的同时合理控制外债规模降低外债风险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二)构建模式1.科学动态地核定外债额度。统一中外资企业外债管理政策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外债监管原则外汇局与人民银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核定中外资企业可借本外币外债额度。中外资企业外债额度以其上年度经审计净资产的一定比例举借企业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内容综合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实际偿债能力且采取余额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监管系数对不同的借债主体和所处行业赋予不同的数值即:中外资企业可借外债额度=上年度(或半年度)经审计净资产额×宏观审慎监管系数。同时充分考量企业遵守相关政策规定情况、所处行业以及所借外债币种和期限等因素从而使外债规模管理更为灵活高效。2.强化外债事后监管和统计预警。在宏观审慎框架下设定企业外债额度后应强化对企业外债的事后监管和统计预警。一是完善事后监管制度提升监测分析水平。由于外债数据采集方式较为分散债务人登记、银行代客申报和贸易信贷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并存导致部分数据质量不高应不断提升外债数据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同时针对我国外债数据统计未包括中国海外机构的对外负债应将外债数据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通行做法统一全面评估外债风险。二是对外债流入可建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时监控借债主体的借债频率、期限结构、币别结构、利率结构和资金流动情况实现全方位的非现场监测。宏观层面可根据监测情况对外债形势进行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并据此实施宏观调控经济过热时适当调低宏观审慎参数经济遇冷时适当调高宏观审慎参数。3.规划监管运作流程。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按照“确认债务主体资格―总体状况监测预警―延伸核查可疑交易―选择工具灵活调节”的运作流程对企业外债实行全流程规划监管。在确认债务主体资格环节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可借用外债规模引入财务分析从微观审慎角度防范单一企业偿债风险并依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进行差别化管理。在总体状况监测预警环节建立涵盖企业综合信息的外债管理信息数据库设计非现场监测指标体系从宏观审慎角度识别外债宏观风险点针对部分风险进一步确定重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