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国公众责任保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公众责任保险逐渐引起国人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指出了发展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积极意义最后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关键词:公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保险公司对策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多起影响较大、社会反映强烈的重大恶性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如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事故、北京密云县的元宵节事故、哈尔滨天潭酒店大火、辽宁昌图烟花爆炸、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等等唤起了人们对公众责任险的重视。如何大力发展公众责任保险使其真正起到对百姓生活保驾护航的作用已经是摆在相关政府部门和广大保险从业人员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公众责任保险内涵公众责任是指公共场所的经营人在经营公共场所时由于过失等侵权行为致使在该公共场所的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受到了损害依法应由责任人对受害人承担的赔偿责任。由于责任者的行为损害了公众利益所以这种责任称为公众责任。公众责任保险又称为“普通责任保险”或者“综合责任保险”它是责任保险中独立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的保险类别是承保被保险人或者其雇员在从事所保业务活动中因意外事故而对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害(例如疾病、残疾、死亡等)和财产损害或灭失依法应由生产、经营管理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这种民事赔偿责任可以是侵权责任造成的也可以是合同(契约)责任造成的。公众责任保险是对公众责任的保险由于经营方常常因疏忽或是意外事故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影响当事人经济利益及正常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公众责任险正是为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转嫁这种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公众责任保险可适用于工厂、办公楼、旅馆、住宅、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展览馆等各种公众活动的场所。公众活动场所特别是企业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等的组织者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已经是一种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公众责任保险的推行以保障公民和消费者在公众场所的安全和权益。公众责任保险所承保的危险限于被保险人因为一次事故或保险期间的任何事故对社会公众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若希望以责任保险转嫁其对雇员承担的赔偿责任应当另外购买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包括场所责任保险、电梯责任保险、承保人责任保险等险种。我国公众责任保险对第三者人身伤亡无免赔额规定但对第三者财产损失则一般规定每次事故的绝对免赔额即无论受害人财产损失程度如何免赔额以内的损失不是由保险人负责而是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一般情况下公众责任保险像其他财产保险业务那样制定固定的费率表对赔偿限额很高或者是高风险的行业应该根据被保险人的风险情况逐笔制定承保方案和确定费率。保险期限一般为一年的时间费率多为年费率。保险费按每次事故或者累计的赔偿额所适用的业务种类费率计收。我国公众责任保险的现状我国责任保险虽然起步较晚但国家对公众责任保险的发展还是比较重视的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要求外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11号文件和公安部《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以及1995年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公安部《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都已明确规定:“重要企业、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和大型商场、游乐园、宾馆、饭店、影剧院、歌舞厅、娱乐休闲等公共场所都必须参加火灾和公众责任保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险种的发展却很不理想。据《中国消费者报》分别对北京、兰州、郑州、深圳、武汉等一些有影响的大型商场和娱乐场所调查分析除极个别单位投保了公众责任保险外90%以上的经营者对投保公众责任保险不感兴趣。据国家保监会统计从2001年至2003年4月底保监会共受理各保险公司备案的各类责任保险253个责任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2002年全国责任保险保费收入36亿元占财产保费收入4.6%到了2005年上半年我国的责任险保费收入为23亿占产险比例的3.4%其间从未超过5%基本上是处在徘徊状态。在发达国家责任保险费收入一般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20%以上其中美国的各种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占非寿险业务的40%至50%欧洲一些国家的责任保险费收入占整个非寿险保费收入的30%以上日本等国家的责任险保费收入约占非寿险保费收入的25%至30%。我国公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原因分析业内专家认为导致我国公众责任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公众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够目前保险业对公众责任险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国内公众对公众责任险知之甚少对公众责任事故往往缺乏足够的维权和索赔意识发生民事损害纠纷时一些受害者不知道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即使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