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两种说唱形式对比研究诸宫调以唱为主据宋代王灼着《碧鸡漫志》卷二记载:“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既然“士大夫皆能诵之”可见诸宫调这种说唱艺术在当时的文人阶层中是非常流行的。然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载:“‘诸宫调’的编写者大都不是文人而是民间艺人”。无论诸宫调的创作者及欣赏者是何人我们从现存的诸宫调都不难看出它的歌词内容是较文人化的措辞也非常典雅与通俗、朴实、简洁的民歌歌词有着很大差别。诸宫调每段曲词唱完后有较短的说白以便另起宫调接唱下去。曲词可长可短比较灵活;又可用一、二套曲子连续演唱长篇故事容量极大状物写景绘声绘色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现存的诸宫调作品只有三部:《刘知远诸宫调》为现存最早的一篇金代诸宫调曲词《董解元西厢记》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诸宫调巨着《天宝遗事诸宫调》仅余残曲只剩数十套曲辞因其数量少故弥足珍贵。不少研究者对这三部作品进行了整理和校注经过学者们数十年的努力才使得这三部作品得以流行于世。诸宫调属于说唱文学它本是供艺人作场时说唱用的底本也是一种“话本”。明代以后诸宫调不再在勾栏瓦舍中演出没有人会按谱说唱诸宫调了它的作品才由说唱文学变为案头文学。鼓词的概念鼓词是各种大鼓唱词的总称又叫大鼓或大鼓书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形式这种说唱形式的历史十分悠久流行地区广阔。它是文学、音乐和表演三种艺术的结合而且是以文学为主的说唱艺术。大鼓的演唱形式极为简单一般都是一名演员一名弦师。演员不化妆也不用灯光、布景只是身着便服或演出服登场。演员自己打鼓自己唱同时打板有弦师伴奏。板叫“节子板”是用它来掌握拍节的。板有木质、铜质、铁质的等等。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也有配上四胡、琵琶等其他乐器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瞽人(在民间表演说唱的盲艺人)孔子整理的典籍《诗经》中有关于“鼓”的记载如“鼍鼓逢逢蒙瞍奏公”就与之相对应。而荀子的《成相辞》托用了民间歌谣之曲调与形式应是鼓词的雏形。曾在扬州、四川出土的两汉时期说唱陶俑、木俑也可说明此时期鼓词艺人的活动情况。鼓词的来源始于变文。到了宋朝鼓词的名称开始使用。北宋赵德麟所写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据说为最早的鼓词始祖。到了南宋初期陆游在他的诗歌《小舟游近村》中写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说是大鼓艺术最开始的形态了。元代的时候一些贫苦的人民或是落魄的文人在勾栏瓦肆中进行着说唱艺术的表演。明代末年的《大唐秦王词话》始名《词话》实为鼓词。明末清初贾凫西着有《木皮散人鼓词》这是第一部以“鼓词”命名的作品。清代中叶以后大规模鼓词的讲唱者逐渐减少而“摘唱”的风气越来越盛。所谓“摘唱”便是摘取大部鼓词中的精华部分来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诸宫调与鼓词的艺术形式之比较由上可知诸宫调与鼓词皆为说唱相间、讲唱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以《刘知远诸宫调》和《绘图新编狸猫换太子包公出世说唱鼓词》为例就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异同作一探讨。诸宫调主要是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鼓词在表演时多数是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歌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但也有仅用鼓板演奏的。残本《刘知远诸宫调》一共用到14宫调58个曲牌(不包括重复曲牌)分别是:[商调]:、、、、、、。[仙吕调]:、、、、、、、、、、。[南吕宫]:、、。[般涉调]:、、、、、。[歇指调]:、、。[商角]:、、。[黄钟宫]:、、、、、。[中吕调]:、、、、、。[道宫]:、。[高平调]:。[双调]:。[大石调]:、、、。[越调]:、。《刘知远诸宫调》作为早期的诸宫调艺术形态在“说”与“唱”的结构上也显得较为原始一些。《刘知远诸宫调》的“说”“唱”结构是:每个“唱”段的曲牌只限使用一个宫调每个“唱”段之间总有一个“说”的段落。“说”的段落长短并不一致短的只有两三句话。“唱”是诸宫调作品的主体部分。诸宫调都用词调来演唱所作曲子都按词牌的格律分为单片、双片或多片。如《刘知远》第一《正宫应天长缠令》就是按照词律分为两片的:[甘草子]在乡故在乡故上辈为官父亲多雄武。名目号光诞因失阵身亡没。盖为新来坏了家缘离故里往南中趁熟。身上单寒没了盘费直是凄楚。在音乐方面鼓词亦属于宫调曲牌体音乐其唱词大多是长短句如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就是用[渔家傲]一曲划分十二个段来唱一年之内十二个月份。其中月和月之间的唱词内容互不联系这叫“横排式鼓子词”。而用几个曲牌联于一个唱段之内演唱称“联曲体”。今天我们所见的《绘图新编狸猫换太子包公出世说唱鼓词》(民国壬戌上海江东茂记书局印行)是民国时期整理再刊行的文本因而其宫调曲牌的记载已不得见但据其文本我们可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