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陕西关中地坑窑院更新模式探析【摘要】陕西关中地坑窑院是北方地区的原生态民居形式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干旱区域的最古老建筑模式是该区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论文基于对三原县柏社村、永寿县等驾坡村及淳化县张寨村等典型关中地坑窑院调研从地坑窑院的地理、气候适应性和生产生活方式方面探讨了地域文脉特征和现状利弊从地域文化、空间布局及生态环境等三方面探讨了其更新模式。【关键词】陕西关中地坑窑院地域文化院落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更新模式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基金项目:陕西关中地坑窑洞四合院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2023。地坑窑院是豫西、晋南、关中、陇东等北方黄土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原生态居住方式也被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暗庄子等乃远古穴居方式的遗留夙有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之谓俗语称其为“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陕西关中地区的地坑窑院无论数量规模、技术水平、艺术水平均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地坑窑院已被列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极大推进了对该原生态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的发展。地坑窑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坑窑院是千百年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合共生的产物是当地居民利用本土材料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融合其生产、生活方式建造而成的是具有良好环境适应能力的原生态绿色建筑。1.地坑窑院是地域地理、气候适应性的产物窑洞的修建受到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自然因素的很大影响这种生存方式是先民适应自然环境的创举。窑洞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可谓之会呼吸的“生命建筑”其与环境相容共生有着其他建筑类型难以获得的生土性建筑优越性。地坑窑院是窑洞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关中、陇东等北方黄土地区。其中关中地区的地坑窑院多位于渭河北部的台塬之上塬上黄土层厚度可达十米到三四百米不等黄土是“由风搬运沉积的第四纪陆相粉砂质富含碳酸钙的土状沉积物主要由粉粒组成颜色呈棕黄、灰黄或褐黄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特征”①这样的土质受人工开凿而不易崩坍故地方民众巧妙利用黄土直立边坡稳定屹立的特性而向地下发展院落形成地坑窑院(图1)。而土壤的热传导能力较差地坑窑洞顶部及侧壁皆有厚土层覆盖使得洞内温度总是落后于外部变化故地坑窑又有冬暖夏凉、恒温恒湿等特点。为收集雨水院中通常挖一口深约10米的渗井井口上缩小成一小孔比地面略低这种井称为窖。地坑窑洞是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是地域地理、气候适应性的产物具有原生态建筑绿色环保、亲近自然的特色。2.地坑窑院是地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融合地坑窑院不但是先民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产物亦与其地域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地坑窑院的院落组织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居住区域规划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始于夏代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被贯彻为我国最基本的土地与社区组织的规划制度与管理制度。井田制社会的“居住”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唐代杜佑《通典・食货》作以解析:“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②“井田制”对与华夏民族“居住行为”的规范以及社会习俗、人伦道德都有巨大的影响。这种九宫格的居住形态反映了古代先民聚族而居的一种基本群落结构单元。地坑窑院亦是这种居住形态的演化与实际体现以院落为中心四周对称分布窑洞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及围合感。地坑窑院作为一种向地下争取生存空间的生土建筑其与靠崖式、独立式锢窑的建造方式完全不同是在平地向下挖坑形成人工土崖后再横向挖穴以获取使用空间的竖穴与横穴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缺少生产工具的古代社会这种营建方式可谓经济高效使得穷人亦可拥有自己的住宅。而在地坑窑院建成之后窑洞上方会形成宽阔平整的“场面”不但可供人行走更为重要的是可充当晒场使用这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关中地区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实用的。而且院落组群的形式亦多种多样可用街道将院落间联系起来形成地下街式地坑窑院或用过洞将两个以上的窑院串联在一起形成院落群组(图2)。由上可知地坑窑院向地下获取使用空间以院落为中心四面横向挖穴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及围合感是由古老的“井田制”发展演化而来的“地下四合院”。这种形式无疑符合现代建筑中心或场所、方向或路径、区域或领域的空间组合性质。且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融合成为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陕西关中地区地坑窑院现状陕西关中地区地坑窑院主要集中于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带以永寿县、淳化县、三原县、长武县、彬县、旬邑县、乾县、礼泉县等地为主。其中三原县、永寿县、淳化县三地现在还有留存较好且规模较大的村庄三原县柏社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