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命题分析视角下农民工的身份建构【摘要】农民工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下的命题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农民工的新闻语篇进行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建构了两种农民工形象即正面的和苦难的形象。【关键词】农民工批评话语分析命题分析身份建构一、引言由于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社会独有的社会显现。近年来随宣传方式的便捷化多样化和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这些现象的出现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的受到关注。正确的认识这种矛盾有利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纵观对于农民工的问题研究很少有学者从语言层面对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试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命题分析方法对《人民日报》2015年1月至4月的8篇有关农民工的新闻进行分析以期待为认识农民工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二、理论基础身份建构是中的身份是指在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主体的活动他不断地改变自己身份或者被迫地改变自己的身份。项蕴华(2009)指出人们应该培养批评意识认识到本人和他人的身份不是先在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身份研究的重点应该在于话语的身份建构过程。范・代克指出一篇新闻的标题可以看做是这篇新闻的“宏观命题”(macro-propositions)它是新闻文本主题的组织、实现、表达和暗示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特殊方式它的层次顺序文由文本中的命题和句子顺序决定。除此之外费尔克劳也指出新闻标题代表着文章整体结构的前景化信息。三、分析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标题和一部分新闻内容来考察农民工群体的身份建构。本文涉及8篇新闻其8个新闻标题中直接命题有5个预设命题为3个。1.直接命题。直接命题是直接表达的命题表现为主谓结构。例如将实施技能提升计划年培训2000万人次虽然在标题中没有出现明确的主语但是结合新闻的内容可以看出实施技能提升计划的施动者是具有统筹能力的国家机构。在本篇新闻文中记者采访的是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所以这是一个直接命题透过该命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次技能提升计划的发起人是中央政府而农民工群体则是被提升技能者。国家的这一行动的目的是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技能实现其更好的就业。但是这样的举措也同时将农民工定位在一个受帮助的弱势的地位。带“俺演的”电影回家在本篇新闻中农民工不再是受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扮演起了文化的传播者形象。这些农民工改变了映射在人们头脑中只会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的形象他们也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具有了“不一样”的身份而成了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对直接命题的分析人民日报既建构了农民工的受帮助的形象同时也建构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形象。2.预设命题。预设命题是直接命题预设的信息通过分析预设命题可以了解到新闻报道的言外之意。例如劳监部门提前动手避免节前讨薪扎堆在本篇新闻中提前和避免这两个词语表明在广西此次帮助农民工讨薪行动之前曾经发生过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在年关时分比较集中所以这次劳监部门要提前解决这件事情使农民工能够拿着自己的工资安心回家过年。同时这也说明在出现薪资纠纷中农民工这一群体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当劳资纠纷发生时他们有的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劳动报酬有的则采取诸如跳楼等极端的行为进行讨薪。所以通过本篇新闻报道记者借助广西自治区人社厅劳动监察局局长的介绍告诫广大农民工发生劳动纠纷时的正确行动方向从而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分析发现对预设命题的分析大多建构了农民工的弱势形象四、结论通过对新闻文本的命题分析人民日报建构了两种农民工的两种形象一是积极向上的形象在建构这一形象是大多使用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农民工大多是行为动词的动作者这也就提高了农民工的地位有利于增加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拉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另外一种形象是苦难的形象在建构这一形象时农民工大多是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对象这种异化性的新闻使农民工处在“被帮助”、“被伤害”的弱势地位构成了城市社会和农民工群体“帮扶/被帮扶”的社会关系不利于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参考文献:[1]SeoS.Hallidayeantransitivityanalysis:TheBattleforTripoliinthecontrastingheadlinesoftwonationalnewspapers[J].Discourse&Society201324(6)774C791.[2]Va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