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践与探索摘要:写作文成为学生学语文最难的一件事学生往往感觉教材提供给他们的写作资源太少但实际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提供给学生最直接的资源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关键词:读写结合;积累;仿写;延伸;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才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读是“说话”的起步阶段写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写作往往又是初中学生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找不到素材二是不会设计文章结构运用文章技法。在这里我想针对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反三”这个标准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顾振彪先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劳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同步前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切实做到以读促写呢?我把读写结合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好句仿照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课文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积累1.写日记为写作积累素材占有素材是做到读写结合的基础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同时做好监督和指导否则将流于形式。2.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比较好的词语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并且有意让他们在日记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实践中得来那是不现实的。)摘记词语先查工具书解释词语意思再发挥联想和想象缀词成段。在写片段作文中将积累词语加以运用长期以往经过反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积累句子要写上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可以更深入体会句子的妙处3.积累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就运用了并列结构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中心;薤白草原的景物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胆识的结构;写景物则注意了从静到动从静到动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顺序。伤仲永疑问则运用了见闻录的形式先问再见先叙再议点明中心等等。二、迁移有了素材和写作方法的积累就可以迁移运用了。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我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1.仿句子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选出“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一段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句话中动词运用准确而丰富的特点然后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写一段动作较多的生活片段。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选出文章结尾处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出这三句话使用的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歌颂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然后给出写作内容。仿这三句来写“秋”运用比喻和排比写出秋天的“美丽、丰收、憧憬”的特点。2.仿段落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段描写景物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学习这段后我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学校的景色让学生用这一段落的方法写自己的校园可以使学生掌握局部突出整体的方法。学习莫伯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对左拉的描写“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的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