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参与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的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摘?要: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SupplierInvolvementinNewProductDevelopmentSINPD)因具有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与实践在参与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尤为关键。从新能源汽车这一个性产品特点出发就其SINPD的供应商选择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性提出了4个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SINPD的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分别是供应商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后向整合与服务能力、信息集成能力并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与供应商选择管理提供了参考。关键词: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新能源汽车;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2.06.07SINPD是指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制造商集成供应商的专业技术并赋予其适当责任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技术支持与创新资源并参与决策共同促进产品开发绩效的过程[1]。例如波音、克莱斯勒、丰田等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在全球范围内与其供应商进行合作创新让供应商参与到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中。近年来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在汽车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研发能力都比较薄弱产品研发投入与风险成本都比较高零部件供应商参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以共同推动产品开发与创新不失为有效的合作模式。通过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供应商不仅可以学习制造商的先进技术和开发经验加快产品开发进程而且可以与制造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更愿意共享一定的技术与知识建立深层次的配套关系和稳定的供应关系。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新产品开发需要更多分工与技术支持单个企业已无法在所有技术领域保持优势必须依赖更多的外部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多从业时间短、规模小、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领域缺乏技术沉积与经验积累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的带动效应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新产品的开发。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主动让零部件供应商参与到其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结成合作开发联盟共同促进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可以共担开发成本、共享创新利益。零部件供应商可以根据整车生产企业的要求生产出市场定位准确的产品确保相关零部件的稳定、低价供应提高配套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共同联合对市场信息与消费者需求进行准确定位与把握才能更好地集成市场反馈信息与自身研发能力。作为重要的创新源泉之一供应商在参与过程中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研究表明50%的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开发新产品的实践并不是很成功[2]而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供应商如何参与、何时参与以及参与程度如何等都有待深入研究[3]。在这种背景下对参与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供应商进行有效的选择管理非常关键。不是任何供应商都可以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从庞大的供应商群体中筛选出能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与自己“心有灵犀”的供应商时应考虑哪些关键因素很值得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结合新能源汽车这一个性产品的研发特点对参与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供应商选择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索性提出了4个参与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的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基于供应商参与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的供应商选择影响因素模型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参与新产品开发的供应商选择及管理提供参考。1参与新能源汽车新产品开发的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参与即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阶段制造商邀请供应商一起合作共同参与新产品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开发这种研发模式可以集成双方的智力资源优势通过实时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升产品开发进度与品质。至于供应商在什么时机以什么方式参与并没有明确界定供应商参与可以是只给制造商提供一些细微的设计与开发建议也可以是负责特定部件或子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传统上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一般基于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影响因素但在供应商参与新能源汽车开发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从采购交易关系转变为合作开发关系且新能源汽车产品有着自身个性特点对供应商的选择除了考虑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影响因素外还应结合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特点从新产品开发、制造及售后保障(如配套设施)等角度出发考虑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合作开发能力等[4]。因为基于供应商参与的供应商选择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