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摘要: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启发想象感受画面之美;品析词句领悟意境之美;探求意蕴理解哲理之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塑造美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关键词:古诗教学;审美能力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61-2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蕴含了深邃的寓意既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中获得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之“美”古诗文中精练、含蓄、优美的语言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凭借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而朗读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叶老说:“所谓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低声慢吟细细品味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诗中的语言美。1.语言的音乐美。古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入耳其原因是诗文本身具有鲜明的节奏和声韵气律。朱光潜先生说过:“声音节奏在科学里可以探究在文字里确是一个最主要的成分。因为文字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这说明诵读古诗文要体现音韵之美。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的平仄押韵。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让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以后让学生一字一句大声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那琅琅的声音清晰的节奏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韵律给学生以美的愉悦。2.语言的凝练美。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能描绘出作品的图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正如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即凝练就是能用极少的字句表达最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必须通过反复吟诵想象才可以感悟进行古诗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3.语言的建筑美。语言的建筑美表现在对偶等修辞和一些特殊的句式上。特别是诗歌的语言他们要么外在形式整齐句式相当要么内在韵律相通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匀称而不呆板显出整齐美富有音乐感加强朗读会给人特殊的美感。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对仗工整一句一景鲜明的颜色欢快的声音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二、启发想象感受画面之“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在教学时应充分拓展想象空间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脑海里展出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来。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写景的诗句但作者融情于景。为了感受诗中这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想象出了诗歌中那幅情景交融的画面:晚春的江边小草碧绿百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彩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作者都无心欣赏他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朋友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滚向远方。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学习较差的同学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了音外之意。三、品析词句领悟意境之“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词句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