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身炎症综合征治疗研究论文【摘要】从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方面论述了SIRS与温病的共同点同时阐述了SIRS的发展变化与温病的卫气营血发展变化过程有相似之处提示可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对SIRS进行辨证论治为中医药治疗危重病开拓新的思路。【关键词】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是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刺激宿主免疫系统释放体液和细胞免疫介质发生的过度炎症反应于1992年由美国胸科医学会/危重病学会(ACCP/SCCM)首次提出。SIRS是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根本原因和重要过程[1]所以防治SIRS对MODS的发生至关重要。SIRS在祖国医学中无相对应的名称。近年来中医对SIRS的研究随着单纯西医治疗上的病死率无明显改善而变得十分火热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如大黄、参附注射液、大承气汤、热毒清注射液、神农33号(血府逐淤汤化裁)、补阳还五汤等均可用于SIRS的不同环节阻断SIRS向MODS发生的过程。但对于SIRS的中医研究大多集中在治疗方面对于其变化发展、辨证规律方面研究却不多。临床发现无论在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还是在治疗方法上SIRS与温病都有相似之处。1两者均为因“毒”致病众所周知正是由于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等概念混乱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提出了SIRS的概念。内毒素的作用在SIRS的发病机制十分重要无论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性的SIRS均由于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其他炎性反应细胞产生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所致是一种炎症自身破坏内毒素的作用可能比细菌更为重要经典的抗感染治疗不足以遏止这一过程。温病学说认为“毒”是导致温病的直接的根本因素;“毒”不仅指毒气乃一类致病物质的总称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即为“毒”侵入卫气营血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毒”就无温病。在中医中“毒”有广泛的含义“毒者害人之气也。毒由邪生邪盛极而为毒。”许多实验研究从整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说明了“内毒素”是祖国医学中所说的“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期的研究[2]已发现温病患者血浆内毒素阳性率和内毒素血症发生率都随卫气营血演变而增高提示温病的卫气营血各阶段都有“毒”的存在。而脓毒血症为SIRS的重要表现其亦为毒陷营血的表现。在治疗中王今达教授[3]创立的“菌毒并治”理论利用中药清除内毒素有效地防止了机体各系统出现功能衰竭。在致病特点方面“毒”有致病性强发病急病情重易传变等特点。而SIRS在发病时有超大量的体液介质释放形成“瀑布”反应(联级反应)其发病也具备“急”“危”“重”的特点。2在临床表现的变化方面SIRS与温病之邪陷营血相似SIRS诊断标准[4]包括:①体温>38℃或90次/min;③呼吸>20次/min或PaCO212.0×109/L或0.10。可见在临床症状上SIRS可表现不同于一般炎症反应之高热亦可以表现为低热或不热另可以表现心率、呼吸加快亦可发生精神状态异常低氧血症及微循环充盈差血压下降等表现;其与邪陷营分时表现的“身热不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脉细数”相似。3在治法上亦有相通通腑泄热、清热解毒、益气扶正是温病中常用的治法。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些治法对SIRS也有较好的疗效如大黄、大承气汤、参附注射液等[5]均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与表达干预SIRS的发生发展。如俞恩芝[6]认为SIRS的临床表现与属热毒充斥气营两燔证相同组方气营两清合剂(由大黄、黄连、栀子、大青叶、羚羊角、生地等组成)灌肠给药治疗小儿SIRS疗效显著。4SIRS与温病的卫气营血发展变化过程有相似之处现代观点认为SIRS及MODS是一动态的连续体而温病的重要辨证治疗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则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不同的证候来作为辨证依据阐述了温病的发展变化过程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经典理论两者的临床表现变化均有相似之处可否利用卫气营血辨证对SIRS重新认识以期对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SIRS有所益处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关于SIRS的假说中双重打击学说是目前得到的较为公认的一种[7]。即:最早的创伤、感染、休克等致伤因素可被视为第一相打击在该相打击中的炎症反应的程度是有限的由于炎症反应患者表现为发热、呼吸心率增快、尿少等但脏器的功能没有受到影响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看与中医所讲的外感病中的气分证相似:“壮热不恶寒恶热汗出口渴饮冷小便短赤脉洪大”。由于炎症因子的影响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的反应胃肠道蠕动减慢及胃肠道屏障受损以致后期出现胃肠道细菌移位征而阳明为十二经之海多气多血抗邪力强在气分证中以阳明证为主热盛日久则传为阳明腑实证其表现与肠道细菌移位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