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2863704A(43)申请公布日2021.05.28(21)申请号202011344504.7(22)申请日2020.11.26(71)申请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地址100840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17号(72)发明人邹文重鲁陈林于沛于明锐赵斌王晓江(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代理人罗建民张萍(51)Int.Cl.G21C9/016(2006.01)G21C15/18(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4页(54)发明名称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用于捕集堆芯熔融物的环状坩埚,环状坩埚包括:内管、位于内管外的外管、分别与内管、外管底部连接的底板,内管、外管、底板围成环状坩埚的容纳区。本发明中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用于对堆芯熔融物进行压力容器外容纳和整体冷却。本发明有以下几点突出优势:(1)该发明装置中增强了环状坩埚的面积/体积比,即提高了换热效率,散热效果好,更有利于堆芯熔融物冷却及环状坩埚完整性的保证,提高了核反应堆安全性;(2)该装置方案整体结构简单,不需要较大的铺展空间。该项发明从整体上增强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的可靠性。CN112863704ACN112863704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捕集堆芯熔融物的环状坩埚,环状坩埚包括:内管、位于内管外的外管、分别与内管、外管底部连接的底板,内管、外管、底板围成环状坩埚的容纳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内管顶部的引流件,引流件用于将堆芯熔融物引流到环状坩埚的容纳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件为伞状结构,伞状结构的引流件的底部与内管顶部连接,伞状结构的引流件的顶部远离内管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管的管高高于外管的管高,高度高出外管的内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用于通气的通气孔,通气孔用于将吸热产生的蒸汽排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管的内径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变小,内管中空的管体内设置有至少两层支撑环,支撑环的外径小于对应支撑位置的内管的内径。6.根据权利要求1~3、5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容纳区内的牺牲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容纳区内的牺牲材料上设置有凹坑。8.根据权利要求1~3、5、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呈漏斗结构的熔融物导流槽,熔融物导流槽用于对反应堆的堆坑内的压力容器流出的堆芯熔融物进行导流,熔融物导流槽的底部设置有导流孔,环状坩埚位于熔融物导流槽的下方的反应堆的堆坑内,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堵塞导流孔的熔融物滞留塞,熔融物滞留塞适于被所述堆芯熔融物熔穿而允许堆芯熔融物流出导流孔流入环状坩埚的容纳区。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反应堆的堆坑外的内置换热水箱、与内置换热水箱连接的坩埚内冷却管道,坩埚内冷却管道用于向坩埚的容纳区进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内置换热水箱连接的堆坑冷水管道,环状坩埚的外壁与其所在反应堆的堆坑内的隔间之间形成冷却腔,堆坑冷水管道用于向冷却腔进水。11.根据权利要求1~3、5、7、9、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环状坩埚所在反应堆的堆坑内的隔间,隔间内壁上设置有防高温材料层,防高温材料层内嵌有钢板。2CN112863704A说明书1/5页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核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背景技术[0002]核电作为清洁的能源,中国在过去的20多年来快速发展,但是核电却也存在其它方式的能源不具有的放射性风险。核电发展的史上发生了三次大的核事故。其中,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十分严重,放射性物质被大量释放到环境中,并且部分熔融物掉入地坑(筏基未被熔穿)。采用熔融物堆内滞留(IVR)技术,放射性物质大部分能被包容在压力容器内,而不会泄漏到安全壳及环境中。对于电功率为1400MW或者更高的1700MW的大堆或者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