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初探在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变革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两年兴起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因为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方便应用等特点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包括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初步知识。一直以来大学物理教学延续着夸美纽斯的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和以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如果能建设丰富有效的微课资源库利用微课资源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这样就能应对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变革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习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挑战。1微课的起源、概念及特征1.1微课的起源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首先由美国DavidPenrose[12]提出的。以可汗学院[3]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例如在“翻转课堂”[4]等教学模式中使用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我国首先对微课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是胡铁生[5]。他将微课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拓展资源并且契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理念对微课程的具体形式分类。梁乐明对于国内外微课程的设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6]。自2011年起国内开始了微课实践层面上的尝试。1.2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3微课的主要特点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1.3.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1.3.2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左右因而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用户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查看教案课件和教师点评信息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1.3.3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相关教学资源作结构化的组合并将教学资源与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形成一个主题突出、资源有序、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微课”同时还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都可以修改、扩展和生成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2基于微课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探索意义随着互联网和和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对微时代下大学物理的创新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研究价值。[78]2.1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微课因为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半结构化等特点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因此微课资源的建设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条件。微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所有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2.2微课针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知识点来组织与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简单、高效使用方便灵活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有了微课资源学生就可以在课后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反复揣摩深入理解而课堂时间则可以用来开展讨论和答疑解惑。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后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讨论、交流和释疑的功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