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的时代要求而地方院校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所以地方院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一个高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类型、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西南科技大学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上进行探索。[关键词]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8-0036-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高校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依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而教育的基本逻辑是人才培养观念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这些地方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地方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实现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目标。因此既要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现实要求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丰富内涵又要与观念、制度相结合确定模式创新的现实任务。[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变革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而确定的培养观念、培养关系等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创新人才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途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第三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一)大类培养模式在招生时按学科大类进行让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课程学习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就业方向以及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再进行专业及方向选择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类招生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其优势学科建立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多样化的学生选拔制度针对他们的个性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二)跨专业交叉复合模式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跨学科综合教育模式实现宽口径专业交叉将本学科的知识延伸到新领域推进学科内涵建设。通过交叉知识的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从而提升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三)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相互配合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和协作优势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新模式。高校通过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产学研合作培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能形成行业人才培养优势。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在解决企业重大课题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形成互利共赢合作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纲要》指出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都具备创新能力人人都能成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实践育人、制度保障等方面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贯穿始终。这就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应从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师生间的自由交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批判精神和改革精神激发他们的睿智和灵感让他们形成主动思考与质疑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2](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由“置入式”教学向“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转换。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实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