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摘要: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未来的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在分析和总结美国、德国和日本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包括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选择适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关键词:产学研;创新人才;产业;模式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举世公认。但毋庸讳言的是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除了制度变革的因素以外主要依赖的是低成本的简单劳动力资源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展望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应当尽力实现由要素驱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创新推动。但是许多学者都认同制约我国早日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最大障碍在于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在总量方面稳居世界第一但是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仍然非常稀缺。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数据表明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所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尽快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国际经验对于如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这一世界性难题美、德、日等创新型国家已经探索出不少较为成功的模式其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来培养创新人才已经被公认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一)美国――多种模式、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界。1905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的赫尔曼・施耐德教授开创了合作教育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著名的辛辛那提教育模式。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侧重课堂教育与现实生产、科研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实现互动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例如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就在一些大学周围组建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其中包括依托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硅谷科技园、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等。为了更加便捷地利用这些著名高校的研究力量诸如IBM、爱立信这样的跨国巨头纷纷入驻科技工业园。这些企业为周围大学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前沿领域使得科研人员迅速缩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周期;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反馈也有助于高校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此外鉴于目前科学技术往往在交叉学科方面取得突破高校和企业都有意愿共同组建研究开发中心使得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技能特长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更具创新思维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事实证明这种不囿于常规、优势互补的运作模式在提高研发绩效的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创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与氛围。(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德国基于自身的国情特点不可能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那样在基础研究创新方面大规模投入而是将重点放在职业教育方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双元制体系下企业和学校通过市场机制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德国的初中生或是高中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到企业应聘应聘成功后学生和企业签订书面《培训合同》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培训时间一般占到总学时的70%―80%而且学生还能获得相当于正式工人20%―30%的工资。学生在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后还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进入高校继续深造或者参加职业培训从而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实现了有机衔接。同时德国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对“双元制”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给予企业和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去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近年来欧盟国家的失业率普遍较高西班牙、希腊年轻人失业率甚至高达50%以上但相对而言德国失业率却一直维持在5%―6%的低水平。(三)日本――强调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尽管在基础研究领域日本目前还无法与美国相匹敌但是日本在应用技术领域的引进、消化以及再创新却是相当成功的。实际上日本政府一直坚持将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且全社会也已经形成了大学教育必须和产业相结合人才应当由大学和企业共同培养的基本共识。为了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日本政府在选择资助的科研项目时将创新成果能否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这种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