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与演唱特色是中国史上的一次寻求思想启蒙、个性解放的运动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进行精神层面的改革彻底改变文化心理结构。新文化运动自此拉开了大幕。由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音乐文化建设也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音乐文化建设架构中关键一环的音乐创作逐渐为一些热心于新音乐文化发展的音乐家所注意新型音乐创作开始起步。一、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一)产生条件1919年爆发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重大革命。正是在这种追求新思想、新知识、新艺术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才引导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在此之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可以算得上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早雏形。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学校开始普开乐歌课强调用音乐来加强学生的“美的教育”这种音乐教育使得艺术歌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上的需求成为艺术歌曲产生的条件之一;其二新文化运动中所大力倡导的“白话文”“新诗”“国语”使得许多优秀的新体诗接踵而至这也为艺术歌曲的形成在歌词方面提供了准备;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出现的一批优秀音乐人才的有力推动。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欧美的音乐人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古典、浪漫派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同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二)发展梗概“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大多学堂乐歌选用日本或欧美现成曲调来填词也有少部分是选用中国传统民歌曲调或音乐家自己创作的代表性的音乐家及歌曲有沈心工的《竹马》《春游》李叔同的《送别》《西湖》曾志忞的《练兵》《游春》等。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作曲家用音乐的武器担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带着对祖国、民族的极大热情投入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在作曲技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来许多反映时代特征、具有爱国情怀同时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忧虑及对中国劳苦大众深表同情的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艺术歌曲。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二、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一)题材选用上的民族性艺术歌曲在欧洲时表现在题材选用上多用名人名诗来谱曲创作或填词创作以此来表达诗歌意境的灵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没能脱离这一贯的规律和特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分别采用了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古代诗词大家以及徐志摩、、田汉等近现代诗人的新体诗为基础进行创作以此使中国诗词的意境、意蕴通过作曲家创作的灵感迸发出来涌现出了一首首优美的艺术歌曲。(二)创作技法上的融合性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在音乐创作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在形式上高度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并将其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艺术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且不失浓郁的中国特色。其一在曲式结构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写作手法灵活采用单一、单二、单三部曲式创作手法。如采用单一乐段曲式写作的歌曲有《花非花》《枫桥夜泊》等这一处理使得作品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形象鲜明寥寥几笔便将诗词的思想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采用单二段曲式写作的歌曲如《南飞之雁语》《南乡子》《大江东去》与单一段曲式相比不管是在诗词内涵上还是在音乐形象上都要复杂深邃得多。采用三段部曲式创作的艺术歌曲如夏之秋的《思乡曲》以A+B+A的形式展示了对比和重复的逻辑结构使得诗词和音乐的情感在经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后回归原位。其二在调式调性方面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中有关调式调性布局转换的方式和观念。例如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全曲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基本乐段组成曲作者巧妙地运用调式调性的交替转换手法深化了歌词的内涵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全曲四段都建立在以E大调为主调的基础之上但在不同的段落又恰当地运用了合理的调性转换如第二段开始从E大调出发但结束在其属调B大调上经过钢琴的间奏又转回了主调;第三段从E大调出发转到同主音的e小调上结束在G大调上;第四段则从同主音小调e小调出发结束在其同主音E大调上从而实现了主调的统一回归形成了一个以主调为基础多种调性相配合的调性布局。其三在伴奏和声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中伴奏和声的选择与运用方面的经验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中去。譬如运用构思巧妙的音型织体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的艺术歌曲《卖布谣》《听雨》等。在赵元任的《卖布谣》中双手琶音和弦的伴奏贯穿全曲宛如一台不停歇的织布永动机。在《听雨》中钢琴伴奏用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来贯穿全曲宛如绵绵细雨声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