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试论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摘要]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泛地存在于学校生活之中。而隐性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具有持久性因此对隐性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其德育功能存在的形态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对当前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大学隐性课程德育功能隐性课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他的《课堂生活》中提出。此后许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讨论并由课程论的研究课题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德育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范畴。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广泛地存在于学校生活之中。在实际的学校教学过程中隐性课程与正规课程互相交融并对学校教学实践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影响。而由于美国的德育论者科尔伯格(L.Kohlberg)等人在60年代末就把隐性课程称为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隐性课程在德育发展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将对隐性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其德育功能存在的形态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一、隐性课程的内容及特点“隐性课程”在60年代末提出中国学者在80年代中期后才开始引进和研究它。60年代末课程研究领域中所发生的最令人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自此以后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内容有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在“隐性课程”的概念出现以后研究者们首先对其名称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复杂的内涵进行了长期争论。研究者们立足于这一术语所涵盖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术语和名称如:国外学者提出的“隐含课程(implicitcurriculum)”、“内隐课程(covertcurriculum)”、“无声课程(silent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tcurriculum)”、“无字课程(unwrittencurriculum)”、“未学课程(unstudiedcurriculum)”、“无形课程(invisible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unofficialcurriculum)”、“非正式课程(informalcurriculum)”等。而国内学者称之为“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等。对于隐性课程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的李复新在《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上)》中把它分为三类:其一是把隐性课程看作是学习结果。这种观点把群体、褒扬和权利看作是隐蔽课程的核心认为学生要首先学会在班级中生活这意味着学生是由其同龄人形成的地位相同的群体中的一员。其二是把隐性课程看作是学习过程。这种观点强调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在传递教学内容的方式上的不同隐蔽课程传递知识的方式是隐喻的和无意识的信息常常是非言语的即使是言语性的信息也是蕴涵在交谈的“深层结构”之中。其三是把隐性课程看作是学校背景。这种观点认为学校学习是在学校和班级两个层次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生的。隐蔽课程被看作是独立于明显的班级学习之外的隐含的学习。[1]由此可见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隐性课程存在的形式大多是非正式的或非计划的;(2)隐性课程是非期望或者是所期望的但是隐喻的信息;(2)隐性课程是无意识的学习结果或信息;(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持久性强;(4)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功能同时也有负向功能。二、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存在形态隐性课程具有多种功能。80年代后期各国的研究者已经把研究领域扩展到职业教育、体育甚至商业教育中但美国的德育论者科尔伯格(L.Kohlberg)等人在60年代末就把隐性课程称为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此可见隐性课程对德育的影响毋庸置疑。本文在澄清隐性课程的含义和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再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弄清它的存在范围以便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效应尽可能地避免其消极影响。大学隐性课程主要以如下的形态存在:(1)隐藏在各类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隐性德育因素。课程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学校规划的各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获得学校大纲中的专业知识外还会无意识地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自发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态度、情感兴趣、意志和信念等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2)活动性德育中的隐性因素。活动性德育中的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有其预定专门目的、内容与作用的一些德育活动如学校的党团活动、主题活动等的隐性德育因素与专门的认识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德育因素相似但学生从这些活动或者课程的实际操作中学得的可能是设计者、执行者预想的东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