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论高校德育模式及其路径选择摘要:高校德育模式的路径选择是由高校自身的任务和特点决定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德育模式的路径选择旨在探讨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关键词:高校;德育模式;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218-01一、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一)主体性德育模式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其核心理论它主要以德育对象的道德需要为立足点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个体的享用功能和社会性功能有机的结合在受教育者这一主体上从而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认知、情感、行为、意识等的和谐发展。此德育模式主要是强调受教育者主体的理性和自主性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采取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方法来提升受教育者主体的需要层次它以受教育者主体的一切道德判断和选择作为重点德育内容。(二)规范化德育模式它注重道德知识体系、逻辑及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理性或知性的认识并服从道德知识的传授从而掌握道德知识或规范性道德知识为高校进行德育工作奠定基础但规范化德育模式与主体性德育模式正好互补它会掩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它有些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受教育者能够无条件的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取向并能够无条件的接受既定的一些道德教育观念。二、现有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因此现有的德育模式还是处于规范化的模式当中这种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凸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德育模式整体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片面由于高校学生各自的素质、利益、个性等等的不同导致德育整体目标也难以把握最终造成德育整体目标不明确。由于当前高校的德育模式注重的是理论知识和规范的传授缺乏学生德育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德育的内容出现重知轻行的状态内容单一化、片面化并没有把学生的德育思想体系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之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行为规范或道德准则因而知、行割裂德育的内容未实现多样化或多层次化等等成为当前德育模式的严重缺陷。(二)德育模式的实施过程缺乏科学性在德育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评估环节中学校都是片面的以“智量德智好则德好”的原则作为学生德育的评估标准并没有真正的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德育评估。因此从当前学校德育模式的这种评估手段就能够看出其德育模式的实施过程缺乏科学性。但在国外关于德育模式的这方面则注意的比较好他们对德育工作者的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非常注重的。三、高校德育模式路径选择高校德育模式建构策略旨在探讨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一)多种模式融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即知、情、行三方面是大家公认的完美的道德品行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单一的德育模式不论其本身多么完美都无法完成促进品德全面发展的任务。其次多种模式融合是由道德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高校当前的道德教育是“大德育”其基本格局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缤纷的德育模式应德育实践的呼唤而生但只有科学的德育模式才能对德育实践产生实效。第三多种德育模式融合是由德育模式的功能互补决定的。各种德育模式的功能与局限不同多种德育模式融合可以实现相互补充。(二)有具体的道德情景模式需要情景情景也应有一定的规律道德行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道德环境没有脱离情景的道德行为我们一方面应重视道德情景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应创设外在道德环境。情景性教材在传授道德价值规范特别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上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道德环境的创建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二是学校的道德环境。教师榜样的示范很有感染力不依靠言辞而依靠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创设民主的气氛、师生互相尊重是德育模式运行的必要情景。(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模式的可操作性表现在模式操作程序化操作程序化是道德教育科学化的必然结果。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与现代社会追求开拓进取、呼唤自由理性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把学生看作主动选择和吸收教育影响的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主体而不是把学生看作是改造对象这样教师就由道德灌输者转化为道德促进者、引导者、咨询者。因为当代道德教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的所以模式的建构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考文献:[1]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01).[2]梁美凤.构建德育模式的几个理论问题[J].福建教育学报2002(10).[3]顾明远.教育